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微信里的那些事(陈广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微信里的那些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微信里的那些事》中国当代作家陈广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微信里的那些事

自2011年1月21日马化腾推出微信1.0测试版至2017年12月底更新的6.6.1版,已经整整7年。微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拥有数亿用户,而且风靡全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截止到2017年,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

这些年来,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和微信一样,对中国老百姓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微信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小至发送图文语音视频,收看新闻转发各种链接,大到发布政令、召开会议、布置工作,支付收取巨额资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蹒跚幼童,几乎人人都会玩微信。君不见,马路上,车厢里,沙发上,被窝里,酒宴上,厕所中,室内室外,楼上楼下,或阴雨连绵或艳阳高照,或灯红酒绿温柔之乡,或荒漠郊野偏僻之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wifi,就有捧着手机捧着平板电脑的低头一族。

微信里的朋友圈

微信里的朋友不同于现实中的朋友,微信朋友圈也跟现实中的朋友圈不一样。微信出现之前,朋友是个了不起的名词,一个人一生也许交不了几个知心好友,谁都把朋友视为至亲至近,时时放在心里。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天天扩大,新朋友时时增加,同学同事亲戚,老子儿子女婿,表叔表姐表嫂、大爷大妈大姨统统成了朋友,就连刚刚认识的久未见面的,自己认识的别人介绍的,有过联系的曾经忘记的,点过头的握过手的,开过会的照过相的,你加我的我加你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熟悉的不熟悉的统统成了朋友,这就是微信里的朋友圈。

朋友圈里热闹异常:晒娃的,晒美食的,晒美颜的,晒美景的各种晒、各种秀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点赞的、点评的朋友络绎不绝,当然也有应付的和随大流的。

朋友们转发的各种链接,真可谓五花八门洋洋大观,既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也有军事司法,文化卫生的……那些和平的、打仗的,新闻的、历史的,严肃的、荒唐的,悲伤的、搞笑的,公平正义人人叫好的,屈打成招鸣冤叫屈的……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链接内容让人们不由自主发出赞美、不屑、崇拜、反感、喜庆、愤怒等等各种感叹……

在微信世界里,人们看不见各自的表情和神态,只能看到对方的点赞、点评还有那一枚枚可爱的微笑、憨笑、偷笑、呲牙的表情符号。应当说,朋友们的点赞、点评和那些表情符号大部分是发自内心的,是出于真心实意有感而发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出于礼貌,出于无奈,出于种种难以言说的原因,不得不违心地应付一下,客套一下,搪塞一下……请不要责怪你的朋友,因为大千世界色彩斑斓、不可能发出同样颜色的光芒。

微信里的各种群

微信里的群聊名目繁多,有同学群、同事群、战友群、亲戚群、家庭群、闺蜜群、发小群,还有退休群、邻居群,家长群、兴趣群等等不一而足,再往下分,还有老同事群、老战友群、老邻居群、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硕士同学群、博士同学群……只要加入微信这个大家庭,谁也得有十个八个甚至几十个微信群。

群里的各位年龄性别,脾气性格,学历经历,文化修养各不相同,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悖。某人转发的链接阳春白雪,某人转发的链接低俗不堪,某人转发的链接纯属谣言,某人转发的链接早已过时……往往会因为不同看法相互心生芥蒂,有时候会为一件小事闹得很不愉快,以致互相攻击,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家庭群里,即使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有时也会为了一个链接,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一个事件争论得不可开交,儿子说:“分歧如此严重,是因为三观不一致”,母亲说:“家庭里不讲什么三观四观,只有包容和忍让……”究竟孰是孰非,谁也难以判断。

微信中还有个别群聊形同虚设,一年半载没有一个人出来说句话、问个好抑或转发个链接什么的,整日如死水一般没有任何波澜。即使哪位试图将它激活,也无人响应更无人喝彩。退出吧,不好意思,保留吧,毫无意义。

当然,微信群中更多的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群体,你发一组旅游照片,大家一起喝彩,她(他)发一篇美文,人人认真阅读参与讨论,一人身体欠佳,每一位成员都会送去温暖的问候,这些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做作,没有虚情假意。这样的群组大多是由文化程度较高,成员素质较高,群主水平较高的“三高”人群组成。

功过是非话微信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只需连接网络,即可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随意使用而且完全免费,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和青睐,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带来了极大方便,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乃至生活态度,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给人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刺激、愉悦的体验,微信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应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然而,在享受微信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徒增不少烦恼,微信的过度使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质疑。这就如同某种富含营养物质的食品,摄取过量就会引发疾病一样,过度使用微信同样可以引起精神乃至身体上的疾病。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一些人由于不分场合不分昼夜地埋头于微信,以致到了神思恍惚、旁若无人的程度,影响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大量不科学、不健康的链接内容在微信中肆意传播,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其中不少涉及医疗、营养、养生方面的内容大多出自非专业人员之手,其中伪科学、反科学的成分比比皆是;涉及暴力、淫秽、迷信的链接也时常冒头,让人防不胜防。

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取得微信公众号,可以随意制作各种内容的链接,因而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海内外一些人通过微信或散布政治谣言,或诋毁他人名誉,或抹黑某个机构或个人……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烈,往往是其他媒体难以匹敌的……。微信中五花八门的碎片化信息,可以满足于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感官需求,却很难让人获取系统化的知识。很多人往往陷入“不看好奇,看完后悔,接着再看”的怪圈。

由于长时间凝视手机屏幕,有可能造成视网膜和其他各种眼底疾病。据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统计发布,近年来因为使用手机过度疲劳引发的各种眼疾呈直线上升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微信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难以计数的海量信息,如同潮水般向我们涌来……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信息吗?这些信息对于广大普通受众真的有用吗?特别是那些有害的、充斥着负能量的信息也堂而皇之地混杂于海量信息之中,影响着腐蚀着一些受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微信,作为如此贴近人们生活的网络通讯载体,其影响力之巨远远超越其他传统媒介,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重要通讯工具,它对人们的思想方法,认知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微信中既有取之不竭的宝藏和甘泉,也有随处可见的糟粕和污泥浊水。如何去伪存真,趋利避害,剔除糟粕,发掘宝藏,不仅是每一个微信用户需要思考践行的课题,也应引起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微信附着物的清理和过滤。

微信对于个人而言,既像一本无所不包、精彩纷呈的巨型日记,把你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失败、成长历程一股脑儿地记录在内,又像一场永远放映不完的电影,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更不可能知道影片的结尾是个什么样子,只要你还在使用微信,这场电影就永无止尽…… [1]

作者简介

陈广伟,资深司法工作者,长期从事司法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