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微觀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微觀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又譯微觀經濟學,有時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為。微觀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另外,自從愛德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發展的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廠商的生產決策、進行消費決策的消費者行為等亦跟傳統的供給需求理論,綜合成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課題。微觀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為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

微觀經濟學可以說是相對於宏觀經濟學,後者關注經濟活動的總體,研究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微觀經濟學也探討政府政策造成對整體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例如稅收水平)。特別是盧卡斯批判[1]的興起之下,大部分宏觀經濟理論建立起本身的「微觀基礎」——即是一些根據微觀經濟理論而作出的基本假設。

微觀經濟學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形成眾多物品和服務相對價格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些有限資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這裡效率問題並非首要。微觀經濟學並不太重視經濟效率問題,因為那可從規範經濟學獲得答案。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市場失靈,究竟市場那處無法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及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描述市場的理論上應當的狀況。這學科的重要範圍包括一般均衡理論、信息不對稱下的市場、博弈論的經濟活動應用和市場系統內的經濟物品彈性問題。

起源和內容

微觀經濟學源自於古典經濟學[2]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19世紀初的經濟學家大多追求研究所謂「財富的來源」,他們繼而延伸到分析個體的生產方法、生產物品在經濟體系中的分配和個體交換手段的經濟活動,生產、分配和交換就是早期微觀理論的三分法。微觀經濟學基本上是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內容,宏觀經濟學當時並未被完全發展成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當今在宏觀經濟學占有重要地位的貨幣問題和國際貿易在古典經濟學被看作是微觀經濟學的一部分,19世紀晚期才有學者為此專門著書立說研究早期的貨幣理論,並把貨幣理論分離出微觀經濟學,在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及他們同代人的理論中,貨幣政策被概括為個體行為中作討論,例如貨幣如何影響商品價值等。國際貿易在這時期的情況,也被視為是延伸到國家層面形式的一種個體商品交換行為。貨幣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因為涉及交換的特性而被列入微觀經濟學討論,但隨着三分法被放棄,這兩者也擺脫了原有框架,而轉為按層面分類的宏觀經濟學。

當經濟學家分析個體的經濟行為是必然牽涉到價格決定,一方面是代表需求的消費者效用和消費者行為,另一方面是代表供給的廠商生產活動,例如固定和可變成本對生產決策的影響。

視頻

微觀經濟 相關視頻

微觀經濟
微觀經濟學之需求與供給

參考文獻

  1. 「盧卡斯批判」簡介,人大經濟論壇, 2010-6-17
  2. 第三章 古典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道客巴巴,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