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富苏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德富苏峰(とくとみ そほう,文久3年1月25日/1863年3月14日— 昭和32年/1957年11月2日),本名德富猪一郎,日本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家和评论家。

  • 作家德富芦花之兄,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在其去世后接过其手中接力棒,鼓吹极具侵略性的皇室中心主义。
  • 他经历幕末、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活了近一世纪,于1887 年前后登上论坛直到1957 年病逝笔耕70 余载,且始终处于舆论界的核心地位,其地位几乎与皇室、首相、军部等同。
  • 他是日本右翼思想家典型,其思想是近代日本思想史的折射,当今日本右翼思潮和政界的思维与其思想一脉相承。
  • 战后,德富苏峰由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1945年12月2日逮捕。 [1]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德富苏峰  
外文名   とくとみ そほう 德富猪一郎     
别名    德富猪一郎     
国籍    日本      
民族    大和      
职业    作家,思想家 
出生地   苇北郡
出生时间  文久3年1月25日/1863年3月14日  
去世时间   昭和32年/1957年11月2日  
所处时代   经历幕末、明治、大正、昭和时期  
主要成就   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人物生平

出身于肥后国的苇北郡,其父是德富一敬,当时熊本市的一名纺织业商人。是开国论者横井小楠的得意门生,在当地和鹿儿岛、熊本、肥前一带颇有名望,其母矢岛久子也通文墨,他幼时就随母亲背诵《唐诗》,学习《论语》和《大学》,听父亲讲解《日本外史》,严格的家庭教育,对苏峰和其弟弟德富芦花(著名文学家、画家)成名创造了有力条件,他们还有一个姐姐みつ子是河田精一的妻子。 1873年迁居熊本城东郊大江村,入村墅就读,其师兼板先生以平民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求他们不依赖出身,要靠自己去奋斗,开创自己的事业。1875年转入熊本洋学堂,该校教师是美国人赞斯,为人专横,动辄训斥学生,所学科目也以《圣经》为主,生活饮食一如美国,吃面包,牛肉,这些都引起了他的反感,一度退学,但洋学校印刷的地方小报《白川新闻》和《熊本新闻》却极大的吸引了他,使之对办报有力极大的兴趣,并由此产生将来做一个新闻记者的愿望。 1

876年,苏峰离开家乡,到东京英语学校学习,不久经人介绍转入教会教育团体京都同志社,受洗礼入基督教,但入教并非自愿,也算不上热心虔诚,一日数次的谢恩、忏悔、祷告、每周必有的集体祷告使之十分厌烦,未到毕业就退学。在此期间,对其有有影响者,一为著名开国论者,幕末偷渡美国的新岛襄,是苏峰的洗礼教师,苏峰很推崇新岛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深受感染。二是京都同志会有不少报刊杂志,苏峰一旦有空就埋头阅读《朝野新闻》、《大阪新闻》等报刊,要当记者名扬天下的决心更加坚定,自1877年起,他开始为报刊撰稿,并一度在《七一杂志社》工作,初步积累了办报刊的经验。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1893年,发表了《大日本》一文,强调日本要有自己“自主的外交”,日本要寻找“扩张日本的途径”,稍后又在《海国人民的思想》一文中提出了“国民扩张”的设想;他在1892年出版的《吉田松阴》一书中,为幕末时期日本的对外侵略理论的先行者吉田松阴树碑立传,认为吉田松阴“实是膨胀的帝国主义的先驱者”。德富苏峰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出版了二百余种书,其中,《大日本膨胀论》是德富苏峰对外扩张及侵华理论的代表作。这本小册子中的五篇内容相关的文章,均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在《国民之友》杂志发表,到1894年12月结集出版,书中的五篇文章分别是《日本国民的膨胀性》、《好机会》、《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战争和国民》、《战胜余言》。在这本小书中,德富苏峰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他的“大日本膨胀论”。除了大量地著书以外,德富苏峰还在几十年中,先后控制《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等重要舆论喉舌,在影响和操纵国民舆论方面不遗余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成为军国主义的狂热鼓吹者,马上声称:“举国一致对付清国是当务之急,为此我愿意牺牲我所有的一切。”他以社长身份,派出30余名随军记者,宣言大日本帝国的赫赫战功,极力宣言狂热的民族情绪,他甚至亲自漂洋过海,到辽南地区采访,当三国干涉还辽时,苏峰很不甘心的用手帕盛住旅顺口的沙土,作为这里一度成为日本领土的纪念。

回国后,他积极配合日本政府的扩军备战方针,在报刊上大造“十年磨一剑”,必报“还辽”之仇的军国主义舆论。1895年6月1日,他在国民日报上发表文章,鼓吹要在五年内建立一支可以对付两个欧洲最强国在远东海军之海军力量和一倍于现有陆军常备军的兵力。

他的这种卖力叫阵,赢得了统治阶级的赞赏。1897年由明治天皇下令任内务省参事,另一批人却指责他投降了藩阀政府,但苏峰不为所动,继续和达官贵人勾结,尤其是和桂太郎的关系最为密切。日俄战争爆发后,他提出“国家第一,办报第二”的方针,彻底堕落成政府的喉舌,但苏峰却因此成了贵族院议员,1912年桂太郎组织立宪同志会时,《国民新闻》报社所在地简直成了新党的总部。但他也因卖力的支持桂太郎,招致群众的愤怒,国民日报总部在1905年的日比谷烧打事件和1913年的护宪运动中两次被群众捣毁。

1913年桂太郎死后,他的政治靠山已倒,于是心灰意冷的脱离政界,重新开始他的“文章报国”著述生涯,先后写出《公爵桂太郎传》,《大正青年与帝国前途》,《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日本》,1923年出资组织国民教育鼓励会,继续为宣传军国主义、天皇中心论而奔忙。同年,任帝国学院院士。 [2]

“九·一八”事变后,年已68岁的他声称这是他日俄战争以后最愉快的时刻。相信这一事件是实现我的主张的最好机会。他与军部势力紧密勾结,在日本的侵华战争及所谓“大东亚战争”进入关键时刻的时候,报界一片黑暗中,他依旧活跃异常,还积极组织策划全国的文化人、学者、文学家,为侵略战争效力,美其名曰“文学报国”、“言论报国”。 1938年著《皇道日本之世界化》,为日本侵略升级辩护,1942年著《兴亚之大义》,鼓吹超国家主义,12月又出任日本新闻界协力侵略战争的最大团体组织“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的会长。1943 年因宣传皇室中心主 义和法西斯思想有功被授予文化勋章。

日本战败后列为“A级战犯”嫌疑人将其拘禁于自宅内,等候处分。但1947年后,由于“冷战”状态的形成和美国的基本政策的变化,对日本战犯的惩治不了了之。1947年9月,德富苏峰被解除拘禁,到1952年又被解除“公职追放”令,使其完全获得了自由,并继续写完他的《近世日本国民史》。这期间,他还著有《胜利者的悲哀》,《三代人物史》,流露出不甘心日本失败的情绪。1957年去世,终年94岁,临死时,高呼“再等500年”。

他一生著书 300 余册。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但是对于这样的日本人,中国人不了解,不愿意了解,所以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比弟弟德富芦花低得多。

人物思想

  • 他的思想大致以甲午战争为界。在这之前,曾创立“民友社”这一政治及社会团体,创办《国民之友》杂志,提倡平民主义,反对藩阀政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在这之后,急速地转变立场,成为狂热地鼓吹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者。狂热的天皇主义者和大日本膨胀论者,从“征清”到后来的侵华,信仰日本应该“海外雄飞”的他,作为当时日本相当知名的评论人、杂志编辑和记者,一直是战争的舆论制造人。

人物专题


参考资料

  1. 日本甲级战犯处死名单 .深港在线.2015-07-27
  2. 《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卷》428-43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