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移除 1,9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嶄露頭角 ===
1941年[[艾森豪]]晉升為少將,雖然他的行政能力已受到重視,但從未執掌過大型部隊的指揮權,也還未被視為是主要作戰行動的潛在指揮官  1941 。1941 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軸心國]]宣戰。[[馬歇爾]]考慮到[[艾森豪]]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迅速召他回到華盛頓,並任命為美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不久即升為少將。  此時的[[艾森豪]],雖然沒有資格參與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已經具備最高統帥的眼光。[[艾森豪]]注意到,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而[[羅斯福]]和[[馬歇爾]]卻要「先歐後亞」。他贊同這種戰略觀點, 並於1942年3月提出了基本設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非將他們化整為零地使用,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 後從沒有資格參與有關[[ 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 同盟 ]]。此設想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但也讓在[[菲律賓]]戰 略問題 [[麥克阿瑟]]抵擋不住日軍而撤退,而[[英国]]人原则上雖然同意 高層會議 ,但 在许多 已經 体问题上仍意見分歧 備最高統帥的眼光 。 <ref> {{cite news | url = https://kknews.cc/history/36488.html | title =從壞孩子到五星上將再到總統,艾森豪如何達到軍政兩界的巔峰 | publisher = 每日頭條 | date=2016-03-31 | accessdate =2019-08-13}}</ref>
=== 登陸北非「火炬行動」一鳴驚人 ===
[[File:艾森豪威尔10.jpg|缩略图 |右|3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4079764&di=bee6954a387c9b6382acc438d23d6c81&imgtype=0&src=http%3A%2F%2Fbig5.cri.cn%2Fgate%2Fbig5%2Fnews.cri.cn%2Fmmsource%2Fimages%2F2009%2F06%2F11%2Fnd090611009.jpg 原图链接][http://big5.cri.cn/gate/big5/news.cri.cn/gb/27824/2009/06/11/2805s2533589_1.htm 图片来源于中文繁体网艾森豪威爾將軍為戰士們做“登陸演講]]]
=== 「霸王行動」 D-Day 諾曼地登陸 兩份演講稿 ===
於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心,會後[[艾森豪]]被任命为指挥“霸王”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意识到獲得[[得诺曼底]]地区的制空权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他要求[[英国]]的空军应在他的控制之下进行诺曼底之战。这个决定遭到[[英国]]战略空军司令哈里斯的反对,这使一贯处事谨慎,态度和蔼的[[艾森豪威尔]]大动肝火,他于3月23日宣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我将呈请辞职。”[[英国]]的参谋总长不得不同意把战略空军交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美国]]空军和其他有关国家的空军也都作了同样的安排。接着,他与法国人又达成了忍受损失的协议。这样,制空权的问题就被[[艾森豪威尔]]解决了。
起初[[諾曼地登陸]]]訂於5月,因氣候不佳而推遲至6月5日,然而登陸行动实施前夕海象不佳,大多數將領主張延後行動,但[[艾森豪]]毅然決定利用6月6日這天天氣有短暫好轉的間隙展開攻擊行動。联军的伞兵和空运部队首先开始在诺曼底着陆,接着是海空军进行炮击轰炸,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和特种坦克的引导下向诺曼底海滩发起冲击,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战胜利,登陆成功。此後盟軍勢如破竹的解放法國,並進攻德國 ,為二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ref name="军事家成长故事 2013">{{cite book|author=季景書 |title=军事家成长故事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apEAgAAQBAJ |year=2013 |publisher=青苹果数据中心 }}</ref>諾曼地登陸後[[艾森豪]] 在电台发表了一份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这是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将就此挖掘。”演讲完毕,电台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稿时,却无意中发现了另一份內容截然不同的演讲稿,这也是为诺曼底登陆准备的演讲稿“我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这次失败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失误造成了,我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一个事件,两份演讲稿。一份为胜利而准备,一份为失败而准备。[[艾森豪威尔]]在让人看到他天才的战略战术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勇于接受失败的豪情。<ref> {{cite news | url = http://www.chinanews.com/hb/2012/07-27/4064061.shtml | title =没有用上的“失败宣言” | publisher = 中國新聞網 | date=2012-07-26 | accessdate =2019-08-14}}</ref>
=== 二戰尾聲-五星閃耀  ===
1945年3月,[[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就盟军主要突击方向发生分歧,[[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认为主要突击方向为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考虑到苏军距[[柏林]]远比盟军近,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处于苏占区,必须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因而据此通知[[苏联]]协调行动。
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代表到驻法国兰斯的盟军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国代表在兰斯和[[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上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
[[File:艾森豪威尔5.jpg|缩略图 |右|4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1318310&di=27104680d1c330b842963613d967aa19&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70217%2F07a29dc42dc1407e8dd34a8c858c33a2_th.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26563678_349736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艾森豪威尔二战后期与朱可夫及蒙哥马利合影]]]
[[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8月,盟军“铁砧-龙骑兵”作战开始。9月,实施“霸王”和“铁砧-龙骑兵”作战的盟军胜利会师。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开始隶属[[艾森豪威尔]]。
在此前后,美军解放夏隆、兰斯、凡尔登等地,强渡马斯河,英军则解放亚眠、里尔和[[布鲁塞尔]]。[[艾森豪威尔]]决定盟军采取“宽大正面战略”,使德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崩溃。
[[File:艾森豪威尔6.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1824831&di=4b7e2286ada6e7eb59252f7bd99e41d2&imgtype=0&src=http%3A%2F%2Fi0.hexunimg.cn%2F2015-06-04%2F176454007.jpg 原图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5-06-04/176454000.html 图片来源于和讯网艾森豪威尔在投降书上签字用的笔。]]]
=== 總統之路 短暫的校長時光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接替[[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主要忙于办理部队的复员事宜,但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只是“武装休战”,主张[[美国]]应继续保持庞大的军队,并普遍实行军训。
就他本人而言,他不留在军界担任高职,而且回绝了许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请,自有他更长远的打算。当时,[[艾森豪威尔]]的声望相当高,国内要求他出任总统的呼声强烈。
[[File:艾森豪威尔9.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645862&di=d0e02a58352ca282d1c068bcc8f3d9a9&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109.360doc.com%2FDownloadImg%2F2017%2F12%2F0711%2F118322074_13_20171207110300854.jpg 原图链接][http://blog.163.com/liujinglin@126/blog/static/412016312010102911526942/ 图片来源于网易网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宣誓就职,这是他1957年的第二个就职典礼。]]]
1950年12月..,杜鲁门任命他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 统帅,[[艾森豪威尔]]又恢复了军职,向[[哥伦比亚]]大学“请长假”暂离,举家搬到法国居住。这样,他和学校的距离更远了。一位教授说,“[[艾森豪威尔]]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等于零,他在任期间,学校实际上等于没有校长。”[[艾森豪威尔]]在[[欧洲]]任职时,他的支持者们继续在国内制造舆论,用他们控制的报纸、电台等舆论工具,为他大力宣传。
 
== 總統之路 ==
=== 韓戰契機 ===
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系的资本家,特别是那些与西欧有密切联系的富豪,在拥护[[艾森豪威尔]]的运动中尤为活跃。随着大选年的来临,两党的竞争逐渐进入高潮。因为[[艾森豪威尔]]不属任何党派,成为两党争取的对象。他感到经过三年经营,时机已经成熟,遂于当年5月,再次卸去军职,回国参加总统竞选活动。
在激烈的竞选运动中,他的支持者利用老百姓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丰功伟绩”。他向选民许下的停止[[朝鲜]]战争的诺言,对选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尽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一再批评他没有政治经验,对国际形势缺乏“深远的理解”,不具备作为总统的智慧和能力,他仍然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民主党执政20年的局面。1956年,他连选连任,前后主持白宫共八年之久。
== 朝鲜战争 ==  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此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已两年。两年中,美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美国在[[朝鲜]]一年的兵员和物资的消耗比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资消耗平均每月为85万吨,几乎相当于当时美国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年半的数量。 本来[[美国]]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可是它却在侵朝战争中动员了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1/2,还动员了英、法等国一部分军队,由入朝时的42万增至69万。 
这在战略上是轻重倒置,主次倒置。虽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鲜]]增兵已十分困难。英、法等国则更不愿意再往[[朝鲜]]增兵。美国付出代价如此巨大,胜利十分渺茫,和谈亦不见希望。这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乘机抓住[[朝鲜]]问题攻击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尔]]在底特律发表演讲,声称如果他当选总统的话,将亲自前往[[朝鲜]]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他后来还许诺:“只要还有一个美国士兵在[[朝鲜]]面对敌人的炮火,那么,光荣地结束[[朝鲜]]战争,寻求体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须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紧迫的和毫不动摇的目标。”正是靠了这些诱人的保证,[[艾森豪威尔]]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Like Ike(我喜欢艾克),这是他的昵称,军中士兵常这样称呼他。而他第二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Still Like Ike(我仍喜欢艾克)。
所谓第三根齿,是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弹。
 === 核政策 === 
[[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的科学家们激动地报告,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
当然,历史的发展表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 === 大企業家集團入主 宫生涯'''  宮 ===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特点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大财团的代表人物占据。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当了国务卿,杜邦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欧文·威尔逊、副总经理凯斯分别出任国防部长和副部长。
因此[[美国]]报纸把他的政府称之为“大企业家集团”。[[艾森豪威尔]]执政以后,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他根据5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日益壮大、[[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以及美国霸主地位不断下降的新形势,提出实行“新面貌”的外交战略。
=== 軍事舉措 ===
在军事上,他停止了[[朝鲜]]战争,认为社鲁门的“遏制”政策使美国力量过于分散,负担过重。主张把军事力量集中在[[美国]]附近地区,把主要打击力量放在核武器上,当美国“遭到打击”时,能对“侵略者进行大规模报复”。这种以核武器为威慑力量,对别国进行核讹诈的战略,就是大肆渲染的“大规模报复政策”。
1959年他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开始了美苏又争夺又想搞缓和的新局面。[[赫鲁晓夫]]也邀他访苏,后由于[[美国]]U-2间谍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被击落,因而取消了对他的邀请。
=== 中美关系 ===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权,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由此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并在[[朝鲜]]战争中威胁对[[中国]]试用核武器,而这一举动之前[[麦克阿瑟]]也曾提出过,但遭到杜鲁门总统的坚决反对,并撤销了[[麦克阿瑟]]的司令职位。这些举动使得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干涉,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
 
[[File:艾森豪威尔8.jpg|缩略图 |左|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068222&di=11bb36a146ff867da1b8e25cc4c9f450&imgtype=0&src=http%3A%2F%2Fcms.qn.img-space.com%2Fproduct%2F24%2F355%2FceDBdtnGzeoak.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fengniao.com/111/1117863_2.html 图片来源于蜂鸟网艾森豪威尔来台访问]]]
 
==== 內政舉措 ====
在内政方面,[[艾森豪威尔]]主要抓了平衡预算和减少对农产品的补贴以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因为这种补贴使农场主不怕亏损,促使他们扩大生产,造成了农产品的过剩。他花了三年时间实现了预算平衡,但由于日益增长的军费和援外费用,最后又出现了赤字。
他任内生过两次大病。1955年夏天,他在岳母家度假,白天打了一天高尔夫球,晚上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作了手术。1957年又得了一次中风,但很快痊愈 。
''' === 高尔夫球總統 ===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狂热的高尔夫球迷。[[艾森豪威尔]]上任后在白宫里修建了一个推杆果岭,这间接让他之后的美国总统均热衷于这项运动。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很多人反对,因为从建设费用到维护费用,全部开支都得政府掏钱,但最终[[艾森豪威尔]]还是力排众议,如愿建成了这个“第一果岭”。他的高尔夫球名言是:“高尔夫会让你平静。 任何时候,只要你打球,你的脑子里剩下的就只有那颗球。你们知道,只要我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打球。” 根据一本专门描写美国总统打高尔夫的书——《发球台的第一人》的记载,[[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职时,美国总共有320万高尔夫人口,当他离任时,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泰格·伍兹如今可能正在打网球。” 一位专栏作家曾下过这样的结论。前高尔夫球巨星、1974年入选高尔夫名人堂的阿诺德·帕默这样评价道:“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个人对高尔夫球普及的贡献能比得上[[艾森豪威尔]]总统,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他的知名度、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激发成百上千万人开始接触高尔夫运动。现在,所有与高尔夫球有联系的人,都应该对他怀着感激之情。” 据统计,[[艾森豪威尔]]8年白宫生涯一共打过800轮18个洞。不过,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威尔]]高尔夫球生涯最期待的一杆进洞才得以实现:在棕榈泉的七湖乡村俱乐部,104码的第13洞,他用9号铁径直把球打进了洞里,实现了这个“终生梦想”,当时他已经77岁。 2009年6月26日,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逝世40周年之后,[[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宣布,鉴于[[艾森豪威尔]]在其8年总统任上对高尔夫球运动普及的贡献,决定将他选入世界高尔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威尔]]因而成为第一位入选高尔夫球名人堂的[[美国]]总统。 === 落地的麦子不死'''===
1960年,根据1951年2月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23条关于总统只连任一届的规定,[[艾森豪威尔]]宣布不再竞选总统。离开白宫后,他搬到葛底斯堡农场,除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外,集中主要精力撰写回忆录。他的独子约翰帮助他处理具体出版事宜。[[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出版后十分畅销。
有87个国家的总统、首相、特使前去参加葬礼。4月2日安葬于故乡阿比林城。他的临终遗言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儿,我始终爱我的祖国。”主要著作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和《艾森豪威尔的战争经历》。
== 家庭成员 趣聞 ==  妻子: 玛丽·吉尼娃·杜德·艾森豪威尔 。 子女:德怀特·杜德·艾森豪威尔、约翰·西尔顿·杜德·艾森豪威尔。 他到职不久,在一次朋友的家庭宴会上,与玛米·杜德小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年便结了婚。她是一位富商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会操持家务,但性情温和,婚后努力适应军队里单调枯燥而又艰辛的生活。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可是这个男孩在三岁时因病死去。后来又生了约翰,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File:艾森豪威尔7.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250777403,3377027559&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diyitui.com/content-1546579629.75935473.html 图片来源于第一推网 第34任美国总统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与夫人玛米]]] == 艾森豪法則 ===
'''分清主次'''
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重要而紧急那一象限中的事,这样以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为美国成功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 <ref>[http://www.jxjd.cn/WestPoint/Name/884.html 艾森豪威尔的成功秘诀“合理管理时间], 西点训练营[引用日期2016-02-03]</ref>
== 演讲技术 ==   1944年,美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指挥三百多万盟军官兵、二万多艘战船,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在诺曼底成功抢滩登陆,拉开了盟军反攻的序幕,也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天,[[艾森豪威尔]] 在电台发表了一份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这是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将就此挖掘。” 演讲完毕,电台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稿时,却无意中发现了[[艾森豪威尔]] 的另一份演讲稿。这也是为诺曼底登陆准备的演讲稿,内容却截然相反:“我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这次失败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失误造成了,我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一个事件,两份演讲稿。一份为胜利而准备,一份为失败而准备。[[艾森豪威尔]]在让人看到他天才的战略战术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勇于接受失败的豪情。 [[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Like Ike(我喜欢艾克),这是他的昵称,军中士兵常这样称呼他。而他第二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Still Like Ike(我仍喜欢艾克)。 == 中美关系 ==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权,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由此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并在[[朝鲜]]战争中威胁对[[中国]]试用核武器,而这一举动之前[[麦克阿瑟]]也曾提出过,但遭到杜鲁门总统的坚决反对,并撤销了[[麦克阿瑟]]的司令职位。这些举动使得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干涉,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 [[File:艾森豪威尔8.jpg|缩略图 |左|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068222&di=11bb36a146ff867da1b8e25cc4c9f450&imgtype=0&src=http%3A%2F%2Fcms.qn.img-space.com%2Fproduct%2F24%2F355%2FceDBdtnGzeoak.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fengniao.com/111/1117863_2.html 图片来源于蜂鸟网艾森豪威尔来台访问]]] == 社交技巧 ===
每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执行一个计划时,他总会把那个计划拿给他的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去审查。他的批评家们常常会将他的计划指责得一无是处,并且告诉他该计划为什么不可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将计划给一群批评家们看,而不把计划拿给那些赞同他的观点的谋士看。[[艾森豪威尔]]则回答说:因为我的批评家们会帮助我找到计划中的致命弱点,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纠正过来。
 
1952年,二战期间的盟军司令,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艾森豪威尔]],在一次会议上请拉比教授(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演讲,说:“在众多雇员里,您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学校深以为荣。”拉比教授当即回敬:“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 高尔夫热 ==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狂热的高尔夫球迷。[[艾森豪威尔]]上任后在白宫里修建了一个推杆果岭,这间接让他之后的美国总统均热衷于这项运动。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很多人反对,因为从建设费用到维护费用,全部开支都得政府掏钱,但最终[[艾森豪威尔]]还是力排众议,如愿建成了这个“第一果岭”。他的高尔夫球名言是:“高尔夫会让你平静。
 
任何时候,只要你打球,你的脑子里剩下的就只有那颗球。你们知道,只要我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打球。”
 
根据一本专门描写美国总统打高尔夫的书——《发球台的第一人》的记载,[[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职时,美国总共有320万高尔夫人口,当他离任时,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泰格·伍兹如今可能正在打网球。”
 
一位专栏作家曾下过这样的结论。前高尔夫球巨星、1974年入选高尔夫名人堂的阿诺德·帕默这样评价道:“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个人对高尔夫球普及的贡献能比得上[[艾森豪威尔]]总统,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他的知名度、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激发成百上千万人开始接触高尔夫运动。现在,所有与高尔夫球有联系的人,都应该对他怀着感激之情。”
 
据统计,[[艾森豪威尔]]8年白宫生涯一共打过800轮18个洞。不过,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威尔]]高尔夫球生涯最期待的一杆进洞才得以实现:在棕榈泉的七湖乡村俱乐部,104码的第13洞,他用9号铁径直把球打进了洞里,实现了这个“终生梦想”,当时他已经77岁。
 
2009年6月26日,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逝世40周年之后,[[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宣布,鉴于[[艾森豪威尔]]在其8年总统任上对高尔夫球运动普及的贡献,决定将他选入世界高尔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威尔]]因而成为第一位入选高尔夫球名人堂的[[美国]]总统。
 
==视频==
 
======老梁:艾森豪威尔演讲什么内容都没讲,台下却响起雷鸣般掌声!======
 
{{#iDisplay:j0809cufgso |680|380|qq}}
 
======艾森豪威尔D日演讲 ======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