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移除 3,1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45年在盟軍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就盟军主要突击方向发生分歧,[[蒙哥马利]]主张向[[柏林]]快速突击,先于苏军攻占[[柏林]];[[艾森豪威尔]]则考虑到苏军距[[柏林]]远比盟军近,雅尔塔会议规定[[柏林]]处于苏占区,且必须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因而据此通知[[苏联]]协调行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7日和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ref name="军事家成长故事 2013">{{cite book|author=季景書 |title=军事家成长故事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apEAgAAQBAJ |year=2013 |publisher=青苹果数据中心 }}</ref>
[[File:艾森豪威尔6.jpg|缩略图 |右|3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1824831&di=4b7e2286ada6e7eb59252f7bd99e41d2&imgtype=0&src=http%3A%2F%2Fi0.hexunimg.cn%2F2015-06-04%2F176454007.jpg 原图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5-06-04/176454000.html 图片来源于和讯网艾森豪威尔在投降书上签字用的笔。]]]
德国投降后,他于1945年6月自[[欧洲]]飞回[[华盛顿]],在机场受到数万人的热烈欢迎,他由机场直接到了白宫,接受杜鲁门总统授予的优异服务勋章。
[[艾森豪威尔]]战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作战,而盟军联合作战上是这场大战的显著特点。[[艾森豪威尔]]以其良好的军人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指挥艺术而获得成功。== 他为人随和,没有将军架子,喜欢和士兵们在一起,对繁文缛节不以为然。战事间隙,常到前沿阵地看望部下,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士兵们说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上司”,记者们称颂他为“平民将军”總統之路 ==
=== 短暫的 從將軍到 校長 時光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投降 后,他回到[[ 艾森豪威尔华盛顿]] 曾任[[美国]]驻德占领军司令。1945年回国 在机场受到数万人的热烈欢迎,並於白宫接受杜鲁门总统授予的优异服务勋章,並 接替[[马歇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主要忙于办理部队 1948年他辞去了陆军参谋长职务,轉而出任[[哥伦比亚]]大学 复员事宜,但 校长這讓许多人感到詫異。對 认为 本人而言自有更长远的打算。 当时 ,[[艾森豪威尔]] 声望相当高, 际形势 内要求他出任总统的呼声强烈。1947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 要他本人愿意,两党都会提名他作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艾森豪]]考虑到在政商界根基尚淺,表示无意进入政界,可 拥护他的力量有增无减。<ref>{{Cite web |url =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8qbjv2.html | title = 二战两位著名的元帅,战后一位成总统、一位受到 武装休战 特殊”照顾 | date = 2016-12-15 | publisher = 每日頭條 | accessdate = 2019-08-16 }}</ref>一些报刊讥讽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胸无点墨 的校长。他当时还兼有总统顾问的头衔 主张经常被召到[[ 美国华盛顿]] 应继续保持庞大 商讨国事,因此在学校的时间很少,对此教授们多有怨言。但他並不以為意,做校长完全是为“名义”並不支領薪金,但他依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为学校募得許多款項。他喜欢去體育館看学生们的球赛甚至下場打球,十分受到學生歡迎,對学生而言“过去的校长都是道貌岸然 军队 学者 并普遍实行 不像艾克那样用我们的语言和我们谈话”。<ref>{{Cite web |url = 原文網址:http://www.zgzjwx.com/nd.jsp?id=1012 | title = 战争造就的将 训。和总统——《艾森豪威尔全传》评鉴 | publisher =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 accessdate = 2019-08-16 }}</ref>
1948年 秋季 一生中 转折点 大战回忆录《欧洲十字军》出版了 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畅销书。1950年[[杜鲁门]]任命 辞去了陆 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 参谋长职务 统帅 结束 [[艾森豪威尔]]又恢复 近40年的 事生涯 接受[[哥伦比亚]]大学 的邀 ,出任该校校长。一位职业军人出任大学校 假”暂离 许多人感 举家搬 惊异 法国居住 。 就他本人而言 这样 ,他 不留在军界担任高职,而且回绝了许多大公司 和学校 高薪聘请,自有他 距离 的打算 当时 一位教授说 [[艾森豪威尔]] 对[[哥伦比亚]]大学 声望相当高 影响等于零 国内要求 总统的呼声强烈 期间,学校实际上等于没有校长 。 [[File: 艾森豪威 尔9.jpg|缩略图 |右|500px|尔]]在[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645862&di=d0e02a58352ca282d1c068bcc8f3d9a9&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109.360doc.com%2FDownloadImg%2F2017%2F12%2F0711%2F118322074_13_20171207110300854.jpg 原图链接[欧洲]][http://blog.163.com/liujinglin@126/blog/static/412016312010102911526942/ 图片来源于网易网第34 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宣誓就 这是他1957年的第二个就职典礼。]]]1947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只要 本人愿意,两党都会提名他作为本党 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考虑到自己 支持者们继续 政界 国内制造舆论 商界 用他们控制 根基不深 报纸、电台等舆论工具 表示无意进入政界,可是拥护 量有增无减 宣传
支持他的这股势力是大有来头的。据[[美国]]一家杂志透露,[[洛克菲勒]]、摩根、杜邦和梅隆等大财团都看中了他,因为他战后发表的扩军备战、向外扩张的政策主张符合大财团的利益。最早出来推举他的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经理汤姆斯·约翰·沃森。
 
此人在[[美国]]财界很有影响,当过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董事。支持他的还有[[洛克菲勒]]财团的首脑人物、大通银行董事长奥尔德里奇,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帕金斯。沃森是[[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董事,为了使[[艾森豪威尔]]有一个“文职”身份,他亲手导演了将军出任校长这幕戏。
 [[艾森豪威尔]]一生与军人为伍,与教育界无缘。他只上过军校,没有进过正规大学。一些报刊讥讽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胸无点墨”的校长。他当时还兼有总统顾问的头衔,经常被召到[[华盛顿]]商讨国事,因此在学校的时间很少。 教授们难得见到他,对此,多有怨言。但他做校长完全是为“名义”,并不领取学校的薪金,所以他对那些抱怨不以为意。不过,他依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学校募集到不少钱。他喜欢到学校体育馆去看学生们的球赛,有时也去和他们玩两下,学生们都喜欢他,说“过去的校长都是道貌岸然的学者,不像艾克那样用我们的语言和我们谈话”。 1948年秋季他的大战回忆录《欧洲十字军》出版了,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畅销书。 1950年12月..,杜鲁门任命他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 统帅,[[艾森豪威尔]]又恢复了军职,向[[哥伦比亚]]大学“请长假”暂离,举家搬到法国居住。这样,他和学校的距离更远了。一位教授说,“[[艾森豪威尔]]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等于零,他在任期间,学校实际上等于没有校长。”[[艾森豪威尔]]在[[欧洲]]任职时,他的支持者们继续在国内制造舆论,用他们控制的报纸、电台等舆论工具,为他大力宣传。 == 總統之路 ===== 韓戰契機 === 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系的资本家,特别是那些与西欧有密切联系的富豪,在拥护[[艾森豪威尔]]的运动中尤为活跃。随着大选年的来临,两党的竞争逐渐进入高潮。因为[[艾森豪威尔]]不属任何党派,成为两党争取的对象。他感到经过三年经营,时机已经成熟,遂于当年5月,再次卸去军职,回国参加总统竞选活动。
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部不好,由于杜鲁门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税收加重,生活费用高涨,战后的“经济繁荣”已不复存在,人民对政府不满,把希望寄托在共和党身上。在经过幕后几番密商之后,[[艾森豪威尔]]参加了共和党。同年7月,在共和党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在激烈的竞选运动中,他的支持者利用老百姓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丰功伟绩”。他向选民许下的停止[[朝鲜]]战争的诺言,对选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尽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一再批评他没有政治经验,对国际形势缺乏“深远的理解”,不具备作为总统的智慧和能力,他仍然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民主党执政20年的局面。1956年,他连选连任,前后主持白宫共八年之久。
=== 韓戰契機 ===
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此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已两年。两年中,美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在战略上是轻重倒置,主次倒置。虽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鲜]]增兵已十分困难。英、法等国则更不愿意再往[[朝鲜]]增兵。美国付出代价如此巨大,胜利十分渺茫,和谈亦不见希望。这引起美国人民强烈不满,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乘机抓住[[朝鲜]]问题攻击民主党的杜鲁门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尔]]在底特律发表演讲,声称如果他当选总统的话,将亲自前往[[朝鲜]]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他后来还许诺:“只要还有一个美国士兵在[[朝鲜]]面对敌人的炮火,那么,光荣地结束[[朝鲜]]战争,寻求体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须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紧迫的和毫不动摇的目标。”正是靠了这些诱人的保证,[[艾森豪威尔]]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Like Ike(我喜欢艾克),这是他的昵称,军中士兵常这样称呼他。而他第二次竞选总统的口号是I Still Like Ike(我仍喜欢艾克)。
[[File:艾森豪威尔9.jpg|缩略图 |右|3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645862&di=d0e02a58352ca282d1c068bcc8f3d9a9&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109.360doc.com%2FDownloadImg%2F2017%2F12%2F0711%2F118322074_13_20171207110300854.jpg 原图链接][http://blog.163.com/liujinglin@126/blog/static/412016312010102911526942/ 图片来源于网易网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宣誓就职,这是他1957年的第二个就职典礼。]]]
但[[艾森豪威尔]]从[[朝鲜]]回到[[美国]]以后,态度马上发生大转变。他在1952年12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对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敌人,我们不能期望用言语打动它,无论言语是怎样娓娓动听,而只能用行动——在我们自己选择的情况下实行的行动。”
 
为了给[[中国]]施加全方位的压力,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采纳了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齿耙”遏制[[中国]]的战略:一根齿从[[朝鲜]]出来,另一根从台湾出来,第三根从[[印度]]出来。
 
第一根齿,就是要在[[朝鲜]]发动更大的攻势。从台湾出来这根齿,是利用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力量给新[[中国]]制造麻烦,即所谓“放蒋出笼”。在去[[朝鲜]]的“海伦娜”号巡洋舰上,[[艾森豪威尔]]决定,解除[[杜鲁门]]政府的所谓“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规定,鼓励[[蒋介石]]对[[中国]]大陆发动牵制性的进攻。[[艾森豪威尔]]说,这一决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国]]共产党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长了,[[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
 
所谓第三根齿,是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弹。
 
=== 核政策 ===
 
[[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的科学家们激动地报告,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
 
这一消息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重新考虑核政策。当时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他们思想出现了本质变化。报告说,在推进美国与[[朝鲜]]有关的目标时以更小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果的过程中,原子武器所起的作用表明有必要重新估计限制在远东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尽管[[艾森豪威尔]]的核打击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其间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时至今日仍不免让人直冒冷汗。对于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中国]]在[[朝鲜]]之所以作出最后的让步,乃是美国核威胁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当然,历史的发展表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 大企業家集團入主白宮 ===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特点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大财团的代表人物占据。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当了国务卿,杜邦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欧文·威尔逊、副总经理凯斯分别出任国防部长和副部长。 
威尔逊持有通用汽车公司200多万美元的股票,在参议院讨论他的任命时,发生了周折。议员问他如何处理国家和公司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认为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对美国也有利,反之亦然。”
 
后来这句话成了美国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它赤裸课地道出了政府和财团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其他内阁部长中,除劳工部长是工会负责人外,其余也都由企业家担任,被戏称为八个百万富翁和一个管子工的内阁。等到劳工部长马丁·P·杜金辞职后,更是清一色的大企业主,甚至在白宫里面,资本家也占了主要地位。
 因此[[美国]]报纸把他的政府称之为“大企业家集团”。[[艾森豪威尔]]执政以后,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他根据5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日益壮大、[[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以及美国霸主地位不断下降的新形势,提出实行“新面貌”的外交战略。 === 軍事舉措 艾森豪主義 === 在军事上,他停止了[[朝鲜]]战争,认为社鲁门的“遏制”政策使美国力量过于分散,负担过重。主张把军事力量集中在[[美国]]附近地区,把主要打击力量放在核武器上,当美国“遭到打击”时,能对“侵略者进行大规模报复”。这种以核武器为威慑力量,对别国进行核讹诈的战略,就是大肆渲染的“大规模报复政策”。 他重视加强与西欧盟国的合作,加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力量,主张建立强大的[[欧洲]],联合对付[[苏联]]。在[[亚洲]],他吸取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的教训,积极推行拼凑军事集团的政策。 在1954年一年之内,就先后和[[日本]]签订了《共同防御互助条约》,同英、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还和台湾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通过这些区域性条约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减少了[[美国]]在海外的驻军和开支。在[[印度]]支那,[[越南]]抗法斗争胜利后,美国加紧扶植[[南越]]吴庭艳政权,积极插手[[老挝]]、[[柬埔寨]]的内政,用培植亲美势力, 建立傀儡政府的办法,企图控制[[印度]]支那。 对中东地区,他主张填补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法势力撤出而出现的“力量真空”。 
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美国]]要抢在[[苏联]]之前,填补“真空”。他说,“如果失去中东,西欧将遇到危险,[[亚洲]]也将处于严重危险境地,对美国经济、政治前景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他要求国会授予他可在中东使用武力的特权,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当时,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美国企图利用这个计划,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进一步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其独占中东的阴谋。后来,[[艾森豪威尔]] 主 义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中东各国人民的反对。[[埃及]]、[[叙利亚]]、 [[沙特阿拉 伯]]和约旦四国政府两度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均获得了“美援”。从此,美国势力进一步挤进中东地区。
对[[中国]],他继续推行杜鲁门政府的敌视政策,除和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外,还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5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力进一步衰落。[[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的新战略,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苏联]],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以和平方法“战胜”共产主义。
[[File:艾森豪威尔3.jpg|缩略图 |右|5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1354501&di=b821b3f15f93902259564080511af862&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s8.sinaimg.cn%2Fmw690%2F001hS8Ttgy6TdL33iFV67%26amp%3B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8f2cf0102vpcr.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圣劳伦斯河,圣兰伯特,开放的魁北克,1959]]]
 
1959年他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开始了美苏又争夺又想搞缓和的新局面。[[赫鲁晓夫]]也邀他访苏,后由于[[美国]]U-2间谍飞机侵犯[[苏联]]领空被击落,因而取消了对他的邀请。
 
=== 中美关系 ===
对[[中国]],他继续推行杜鲁门政府的敌视政策,除和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外,还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5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力进一步衰落。[[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的新战略,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苏联]],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以和平方法“战胜”共产主义。[[File:艾森豪威尔3.jpg|缩略图 |右|3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1354501&di=b821b3f15f93902259564080511af862&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s8.sinaimg.cn%2Fmw690%2F001hS8Ttgy6TdL33iFV67%26amp%3B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8f2cf0102vpcr.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圣劳伦斯河,圣兰伯特,开放的魁北克,1959]]]
战后美国第二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政权,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由此引发了两次台海危机,它加剧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并在[[朝鲜]]战争中威胁对[[中国]]试用核武器,而这一举动之前[[麦克阿瑟]]也曾提出过,但遭到杜鲁门总统的坚决反对,并撤销了[[麦克阿瑟]]的司令职位。这些举动使得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同时也正是由于美国的干涉,使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台湾问题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
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
 [[File:艾森豪威尔8.jpg|缩略图 |左|500px30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60763068222&di=11bb36a146ff867da1b8e25cc4c9f450&imgtype=0&src=http%3A%2F%2Fcms.qn.img-space.com%2Fproduct%2F24%2F355%2FceDBdtnGzeoak.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fengniao.com/111/1117863_2.html 图片来源于蜂鸟网艾森豪威尔来台访问]]]
==== 內政舉措 ====
在内政方面,[[艾森豪威尔]]主要抓了平衡预算和减少对农产品的补贴以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因为这种补贴使农场主不怕亏损,促使他们扩大生产,造成了农产品的过剩。他花了三年时间实现了预算平衡,但由于日益增长的军费和援外费用,最后又出现了赤字。
 
大农场主反对政府取消对农业的补贴,并对国会施加影响,要议员对政府的动议不予支持。在种族问题上,他对学校的种族歧视等问题采取过一些行动,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种族歧视问题,但遭到南方种族主义者极大反对,致使问题拖而不决。1957年爆发了小石城事件,他派兵平息了这场骚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在工作作风上,他仍带有不少军人特色。如要助手把送来的文件压缩在一页纸上;与别人谈话时喜欢直来直去。他只抓重大决策,把许多具体事情交给他信任的助手处理。他把他们称为“我的参谋长”,因此有人批评他把军队的参谋制度搬到了白宫。在外交事务上-...,他主要依靠[[杜勒斯]]。杜勒斯为人苛刻、冷酷,但谙熟外交,工作努力,能力强,很受总统的信任,其反共反华的反动主张对[[艾森豪威尔]]有很大影响。
 
他任内生过两次大病。1955年夏天,他在岳母家度假,白天打了一天高尔夫球,晚上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作了手术。1957年又得了一次中风,但很快痊愈 。
 
 
=== 高尔夫球總統 ===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狂热的高尔夫球迷。[[艾森豪威尔]] 上任后在白宫里修建了一个推杆果岭 ,这间接让他之后的美国总统均热衷于这项运动。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很多人反对,因为从建设费用到维护费用,全部开支都得政府掏钱,但最终[[艾森豪威尔]]还是力排众议,如愿建成了这个“第一果岭” 。他的高尔夫球名言是:“高尔夫会让你平静。 
任何时候,只要你打球,你的脑子里剩下的就只有那颗球。你们知道,只要我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打球。”
  根据一本专门描写美国总统打高尔夫的书——《发球台的第一人》的记载,[[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职时,美国总共有320万高尔夫人口,当他离任时,这个数字翻了一番。 “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泰格·伍兹如今可能正在打网球。”  一位专栏作家曾下过这样的结论。前高尔夫球巨星、1974年入选高尔夫名人堂的阿诺德·帕默这样评价道:“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个人对高尔夫球普及的贡献能比得上[[艾森豪威尔]]总统,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他的知名度、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激发成百上千万人开始接触高尔夫运动。现在,所有与高尔夫球有联系的人,都应该对他怀着感激之情。” 
据统计,[[艾森豪威尔]]8年白宫生涯一共打过800轮18个洞。不过,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威尔]]高尔夫球生涯最期待的一杆进洞才得以实现:在棕榈泉的七湖乡村俱乐部,104码的第13洞,他用9号铁径直把球打进了洞里,实现了这个“终生梦想”,当时他已经77岁。
 
2009年6月26日,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逝世40周年之后,[[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宣布,鉴于[[艾森豪威尔]]在其8年总统任上对高尔夫球运动普及的贡献,决定将他选入世界高尔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威尔]]因而成为第一位入选高尔夫球名人堂的[[美国]]总统。
=== 社交技巧 ===每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执行一个计划时,他总会把那个计划拿给他的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去审查。他的批评家们常常会将他的计划指责得一无是处,并且告诉他该计划为什么不可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将计划给一群批评家们看,而不把计划拿给那些赞同他的观点的谋士看。[[艾森豪威尔]]则回答说:因为我的批评家们会帮助我找到计划中的致命弱点,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纠正过来。
=== 落地的麦子不死 ===
1960年,根据1951年2月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23条关于总统只连任一届的规定,[[艾森豪威尔]]宣布不再竞选总统。 离开白宫后,他搬到葛底斯堡农场,除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外,集中主要精力撰写回忆录。他的独子约翰帮助他处理具体出版事宜。[[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出版后十分畅销。 
由于他不是专业作家,免收所得税,所以发了一笔财,成了百万富翁。
 
1965年他心脏病复发过一次,此后身体明显衰弱,经常住院休养,很少公开露面,但声望未减。在1968年底的一次民意测验中,仍被列为[[美国]]最受敬慕的人物之一。
1969 年3月28日,78岁的[[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再度发作,抢救无效逝世。他的传记记者写了个标题《落地的麦子不死》,遗体被运到首都[[华盛顿]]供人瞻仰。
 
有87个国家的总统、首相、特使前去参加葬礼。4月2日安葬于故乡阿比林城。他的临终遗言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儿,我始终爱我的祖国。”主要著作有《远征欧陆》、《白宫岁月》和《艾森豪威尔的战争经历》。
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进去,然后先做重要而紧急那一象限中的事,这样以来,[[艾森豪威尔]]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为美国成功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美谈。 <ref>[http://www.jxjd.cn/WestPoint/Name/884.html 艾森豪威尔的成功秘诀“合理管理时间], 西点训练营[引用日期2016-02-03]</ref>
=== 社交技巧 人物评价 === 每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执行一个计划时,他总会把那个计划拿给他的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去审查。他的批评家们常常会将他的计划指责得一无是处,并且告诉他该计划为什么不可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将计划给一群批评家们看,而不把计划拿给那些赞同他的观点的谋士看。[[艾森豪威尔]]则回答说:因为我的批评家们会帮助我找到计划中的致命弱点,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纠正过来。  1952年,二战期间的盟军司令,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艾森豪威尔]],在一次会议上请拉比教授(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演讲,说:“在众多雇员里,您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学校深以为荣。”拉比教授当即回敬:“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二戰期間[[艾森豪]]主要任務就是组织、协调并指挥盟军聯合作戰。他为人随和,没有架子,喜欢和士兵们在一起,对繁文缛节不以为然。战事间隙,常到前線阵地看望部下,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士兵们说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上司”,记者们称呼他為"平民将军"。<ref>{{Cite web |url =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xnnlzr.html | title =二戰將領(2):艾森豪,名聲遠揚的盟軍統帥 | date = 2018-05-19 | publisher = 每日頭條 | accessdate = 2019-08-16 }}</ref>
== 人物评价 ==
[[艾森豪威尔]]两度当选《时代》年度风云人物,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