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徽州古城 | |
---|---|
徽州古城 |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景区简介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
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徽州民歌[1]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歌曲等。徽州民歌与徽州民谣有着相通之处,既被广泛传唱,又十分朗朗上口,有的比较原生态,保留了方言古汉语的文字及押韵特征,有的因为当地方言无法找到对应的汉语文字,故通过白话的方式进行表述,大多数民歌讲述的都是当年留守在家的徽州女人日夜思念在外打拼的丈夫,在绣鞋、洗衣等相对轻松的活计中随口哼唱,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徽州婚嫁[2]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𦈏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𦈏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叠罗汉
叠罗汉是流行于歙县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余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地域文化
徽文化[3]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主要由徽剧、徽菜、徽州雕刻、徽州刻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研究,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更是日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徽学”,其与敦煌学和藏学齐名于世。
徽建筑
徽州古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遗存众多。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长庆寺塔、东谯楼、南谯楼、曹氏二宅、渔梁古坝、渔梁街、斗山街、徽园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三百余幢古民居,是展示和体现徽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古城内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徽菜[4]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徽州风味",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由于明清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徽剧
徽州的戏剧是徽州的一大特色。在明清时期,徽州艺人吸取了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演变而形成,在乾隆年间,本是称为拨子的腔声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黄腔,而二黄腔与西北的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基了徽剧的基础与发展。徽剧的腔调混合多种,其历史也是深远。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徽州宗族
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记载,"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景点
徽园
歙县徽园是指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2000年对外开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许国石坊[5]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斗山街[6]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街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十一”到黄山徽州古城 听徽州民歌观民俗风貌 凤凰网 ,2015-09-21
- ↑ 徽州古城 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凤凰网 ,2014-12-25
- ↑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快资讯,2017-12-02
- ↑ 徽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快资讯,2019-11-25
- ↑ 歙县徽州古城之许国石坊 凤凰网 ,2015-11-04
- ↑ 斗山街:一个通往徽州古城的知名老巷子搜狐网 ,2019-08-13
Category: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