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烏鎮(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中的烏鎮》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中的烏鎮
江南水鄉,最令我夢牽魂繞處,當數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烏鎮。它不僅以獨特的自然景觀、柔媚的水鄉韻致深深吸引着我,還以茅公、沈約、嚴辰等文化名人在這裡留下的歷史文化勝跡讓我刻骨銘心、永誌不忘。
與烏鎮相識,緣於幾年前休年假時的一次江南之行。
那日,秋色漸深,略帶幾份水腥氣息的江南田野,在淡淡的秋陽照耀中,仿佛一位酒意微酣的清俊女子,斜躺橫臥在水光明麗的江南水鄉平疇沃野,安恬靜謐中透一派閒逸,古樸祥和中透幾許溫馨。我們一行五人乘坐的車子,沿着公路輕輕地與她擦身而過,一路心情激動地向我們心中的目的地奔去。
待我們來到烏鎮的時候,已是正午時分,一跳下車子,大伙兒就急不可耐地睜大一雙雙期待已久的眼睛,像在如饑似渴地閱讀一本厚重深沉的線裝巨著一樣,觀賞和解讀起烏鎮的一切來。
烏鎮同紹興、周莊、蘇州等名播遐邇的江南名鎮一樣,有着典型的水鄉景色。
汩汩的河水,淺唱低吟着從一孔孔石橋和一家家人家屋後小窗下蜿蜒流過。如輕柔的飄帶,像流利的絲線,既映着麗日藍天的姿影,也映着各家各戶房屋那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飛檐翹角的玲瓏姿影。
房屋如在畫中,水面恍若緩緩移動的電影膠片,盡情展現着古鎮千百年來的風雨滄桑,悠久歷史。
任何一個人看到這美麗的景致,胸中都會油然而生一腔濃濃的詩意,且禁不住在心裡吟詠起古人那寫盡水鄉風情韻味的優美詩句:「君在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人家爭住水東西,不是面溪即背溪」。
烏鎮的街面清潔幽靜,幽靜得幾近無聲。當你清晨抬腳輕輕從晨靄籠罩的街道走過時,仿佛生怕驚動這裡正在做着的一場千年大夢。
只要你稍加留心,就能從這裡的青磚烏瓦、染布、旗袍店、釀酒、木雕、皮影等上面,隨時看到它歷史的古老與久遠、文化的豐厚與殷實。
面對眼前的一切,令你在生髮幾許思古之幽情的同時,還會讓你陡然想起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那位著名的「雨巷詩人」戴望舒,心中自然而然就強烈渴望見到《雨巷》中那位寂然地獨自行走在小巷中,打着油紙傘,結着丁香花一樣淡淡愁怨的美麗的江南女子。
烏鎮人雖然有經濟頭腦和商業意識,但他們似乎並不過分地追求金錢。在這個物慾越來越厲害地充斥人們的頭腦,金錢越來越成為一些人追求的唯一人生目標的時代。他們的商業行為基本上還停留在一些傳統經營項目上。
因為沒有過分的商業活動,所以就沒有破壞古鎮那份古樸、寧靜、悠閒、恬適的歷史文化氛圍。尤其是沒有大批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湧來的遊人,就更使古鎮遠離了浮躁喧嘯,避免了某些人為的損壞,始終保持住它一以貫之的這種優雅與靜謐。
想當年,一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生活在這裡的時候,還是一名謙謙少年。是烏鎮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哺育、薰染、滋養了他,才使他文思如涌,創作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着重要位置的《蝕》、《虹》、《子夜》、《霜葉紅於二月花》等鴻篇巨著和《白楊禮讚》、《風景談》、《林家鋪子》等光輝篇章。
烏鎮之於茅盾,猶如紹興之於魯迅,沫水之於郭沫若,富陽之於郁達夫……
它們在這些文學大師情感和生命、藝術和生活中,有着割捨不斷的情結,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如今,茅公雖已遠去,但他生活過的故居和他為我們留下的那一部部、一篇篇深沉厚重的文學作品,卻還像這古老的小鎮一樣,永遠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散發着永恆的光輝……
與烏鎮一別已倥傯幾年了,在這幾年中,時間之水雖已洗去我心頭好多東西,但無論如何也洗不去烏鎮那深深留在我記憶底片上的美麗的影子。
如果以後再有機會,我還想去江南水鄉走一走,看我心中的烏鎮……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