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理神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Netflix同名美剧第一季已完结,续订第二季。

FBI传奇特工亲口讲述历史奇案。

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作序推荐。

有“美国现代福尔摩斯”之称的联邦调查局调查员约翰•道格拉斯结合亲身经历写就的案件剖析,从犯罪心理角度展现了系列罪犯的不同侧面,情节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热播美剧《汉尼拔》和《 犯罪心理》中的角色刻画借鉴了《心理神探》一书中的很多案例,而本书改编的同名美剧、由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心理神探》也将于2017年10月播出。

捕获凶手的唯一方法是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

把你自己摆在猎手的位置。

训练有素的狮子必须能够观察出羊群中某只羚羊的弱点。某些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假如我是一名凶手,就会每天外出寻找猎物,寻找下手的机会。比方说,我走进游戏机厅,一眼看去有五十多个孩子在玩游戏。此刻,我必须成为猎手,成为画像师,勾勒出那个潜在的猎物。我必须清楚这五十多个孩子中哪一个易受攻击,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我必须训练自己从这个孩子的手势、表情、姿势里捕捉线索。而且,我必须在一瞬间内完成这一切。

行为反映个性。

在所有暴力犯罪中,连环杀人犯和奸杀犯往往是最不可思议、最令人恐慌和最难以捕获的。而他们留下的反映个性的蛛丝马迹,也将使我们获得一种新型武器,可以用来诠释某些类型的暴力案件,并借此追缉、逮捕和起诉凶手。在作为一名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就在努力开发这种武器。

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情?

自文明开创以来,每一件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无不牵涉这样一个冷酷的基本问题。把自己摆在这些家伙的位置,抑或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根本不好玩。我们在犯罪现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对那个作案者有所了解,通过尽可能广泛地研究各类案件并与凶手本人交谈,我们学会了破译那些线索,就像医生评估不同的症状以诊断病情。有时候,捕获凶手的唯一方法便是学会像他们一样去思考。

作者简介

约翰•道格拉斯: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建人,任职联邦调查专员25年,是美国顶尖的罪犯人格画像专家,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被誉为“美国的现代福尔摩斯”。他同时也是《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等犯罪电影的专家顾问;著有《动机剖析》《顶级悬案》《你说我是谁,我就是谁》《变态杀手》等多部作品。

马克•奥尔谢克: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曾任多部纪录片的导演及编剧,1994年凭《罗马城》一片获艾美奖最佳编剧奖。著有《爱因斯坦的大脑》《非自然死亡》《血族》等多部极受好评的悬疑小说。

原文摘录

尽管你发现偶尔会有女杀人犯,但你会注意我提到的所有系列谋杀案或者强奸杀人案的作案者都是男性。有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系列杀人犯都有受过性虐待或身心虐待的经历、吸毒或者酗酒等机能碍以及与之有关的毛病。在处于同样糟糕背景的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虐待或者猥亵。为什么没有多少女孩像男孩长大后那样去犯罪?像艾莉恩·武奥诺斯那样被指控在佛罗里达的州际公路上杀害男子的女系列杀手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把握性还不大,因为人们还没有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正如有些人所猜测的,它可能与睾丸素水平以及其他荷尔蒙和化学物直接有关。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经验肯定一点,女子似乎使她们经受的紧张性刺激内在化了。她们不向他发泄,而往往以酗酒、吸毒、卖淫和自杀的方式来自惩。有些女人可能在自己家里对家人不断施行心理或身体上的虐待,就像埃德·肯珀的母亲显然做过的那样。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害的。事实是,女人不像男那样去杀人或者做出任何类似的举动,她们另有发泄的方式。 我们在评价他人并且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断时,所运用的常识性假设、语言线索、身势语等等并不适用于精神变态的反社会者。 支配、操纵、控制。这些事连环杀手的三大格言。他们的行为思想均是以有助于充实他们过于乏味的生活为向导的。

书评

1946年,芝加哥一名中年妇女在公寓中被杀。这起案件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直到次年12月,又发生了一起类似的案件。离奇的是,这次凶手用死者的唇膏在墙上留言:苍天在上,务必在我屠杀更多人之前逮住我,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其后不久,更为残忍的谋杀案发生了:一名年仅6岁的小女孩从家中被胁迫带走,遇害并被分尸,尸体被扔到下水道中。当时,警方尚未发现这三桩案件是由同一凶手所为。   小女孩被害案传出后,芝加哥市人心惶惶。坐立不安的人群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雷斯勒的男孩,只比被害小女孩大三四岁。爱看侦探片的雷斯勒对案情深感恐惧,然而又为之吸引,并和同伴们玩起相关的侦探游戏。   这桩“世纪大案”的凶手威廉•海伦斯最终因入室行窃被捕,并因被意外搜出此前几出案件的谋杀证物而落网。海伦斯当时年仅17岁,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头脑冷静,非常聪明,也没有精神病”,杀人后也“平静如常”。这些都引起雷斯勒强烈的好奇心。他在长大后并未将此案丢在脑后,反而对凶手的留言记忆犹新。罗伯特•雷斯勒后来成为FBI犯罪学专家,也是《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 I的20年》一书的作者,对他来说,海伦斯的留言是他冥冥之中加入执法行列并成为犯罪分析专家的一个重要契机。   雷斯勒在FBI做过几年特工后,来到匡提克的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并在导师退休后接管了行为科学调查组。他最初主要担任教学工作,并利用犯罪心理侧写帮助执法人员办案。心理侧写是指犯罪心理学专家从作案者的心理状态思考,分析凶手是个什么样的人,会在何时何地进行下一次作案等信息,通常用于连续作案和悬案。揣摩罪犯的作案动机一向是雷斯勒兴趣所在,为了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雷斯勒和同事一道,在监狱中走访了许多连环杀手和暴力罪犯,后来又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帮助F B I建立了一个全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通过这个不断完善的犯罪方法和动机的资料库,协助侦破那些悬而未决的案件。   《FBI心理分析术》除了提及作者的职场生涯和他对FBI内部一些官僚作风的不满,其精华部分还是雷斯勒的凶手访谈。而雷斯勒的走访对象之一,就是当年令他印象深刻的威廉•海伦斯。不过,雷斯勒承认,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访谈。海伦斯当初为了逃脱死刑,供认自己所犯罪行并以心理问题为由而避免上庭,被判终身监禁,尽管陪审团无人“相信这套说辞”。海伦斯后来成为模范犯人,在监狱里修完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但在雷斯勒面前他拒不认罪,并以罪犯的楷模自居。和雷斯勒一同走访海伦斯的同事、后来被誉为“现代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约翰•道格拉斯(此人另有一本类似的著作《心理神探》,可和《FBI心理分析术》对照着看),甚至被海伦斯的雄辩打动,以致一回到匡提克,他就查阅了所有的案情档案。而他查到的,不过是包括海伦斯指纹在内的铁证罢了。   行为科学调查组的工作高风险、高回报,显然不是谁都能胜任得了的。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往往是一项不可预料的沉重负担,以致作者本人和他的同事都曾经莫名其妙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各种的疾病,饱受折磨。事实上,执法人员和受访犯人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吊诡。雷斯勒在书中引用了一句尼采的话“与魔鬼作战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魔鬼。如果你长时间地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并以此和他的学生们共勉。   有些连环杀手非常聪明,在和执法人员谈话的过程中反而居于主动地位,利用对方的弱点或欲求将他们哄得团团转,使之最终一无所获。雷斯勒有位同事就在和某位凶手接触后就表现得行为异常,禁止其他人和凶手接触并“教给对方减轻死刑判决的方法”。凶手死后,他甚至悲痛欲绝。看过《犯罪心理》这类影视剧的读者知道,该探员恐怕已经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理上已经被凶手控制和操纵,产生信任感了。   作者写道:“这名探员之所以如此反常,是因为这个犯人对人性有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凭借这种天赋操纵他人心理并把我们的探员变成了他的俘虏。”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沉默的羔羊》中如大神般聪明绝顶而又内心强大的汉尼拔博士。在这里,戏剧来源于生活绝对不是句空话。雷斯勒本人就是《沉默的羔羊》、《汉尼拔》这类著名惊悚、犯罪电影邀请的顾问和专家,片中很多细节都是取自雷斯勒等人提供的犯罪史上有迹可循的案例。也因此,访谈,很多时候就是执法人员和罪犯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从访谈中有所收获,了解案犯的心理和作案规律,就得有和魔鬼虚与委蛇的耐性,但又必须果断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而不至于被犯人的话牵着鼻子走。   “连环杀手”这个名词是由雷斯勒创造出来。雷斯勒认为:“普通人对连环杀手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他们杀人是因为双重人格,如果他们被治好,就不会再杀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杀戮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永远不会满足,只会不断进行下一次的杀戮。这才是‘连环杀手’的真意所在。”对于连环杀手来说,杀人动机往往起源于他们自幼被压抑的心理。他们起初只是心生幻想,然后渐渐把这些幻想付诸现实且越来越精于此道,胃口也越来越大。这些人常有流连往返于案发现场的爱好。而当他们入狱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不是等待被判死刑,可能就是终身监禁)去回味那些作案细节,推敲自己的作案手段和警方的作为并寻找出应对之辞。对于这类案犯,测谎器往往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雷斯勒看来,和这类犯人打交道,你既不能任其胡说八道,又必须努力找出对方性格或经历中较为积极之处,哪怕这很难。在投其所好、适当让步和软硬兼施之外还需要坚持立场,伺机提出关键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提问,通过各类犯罪心理研究方面的精英介入,行为科学调查组借此找出凶手的行为模式并在日后通过心理侧写为办案人员提供帮助。   尽管像雷斯勒这样的专家和他们的工作后来越传越玄,有被媒体过分夸大的嫌疑,心理分析工作却绝非可有可无。除了杀手访谈,书中还提供了不少素材,阐述在真实案件中,作者如何运用心理侧写来描绘凶手特征,帮助办案人员锁定疑犯。对读者来说,成功的心理侧写看似无中生有,不可思议,甚至这在受到帮助的警方看来,有时也近乎神奇。其实,这和作家所谓灵感迸发类似,是调查组人员通过经验积累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正是作者强调心理侧写最初还只是门艺术,还不够科学的原因。   此书由雷斯勒同一名职业作家合著,全书内容丰富,可惜编排未必合理,有些地方前后重复,容易令人不得要领。尽管如此,对任何一位对于FBI或犯罪心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此书仍是不容错过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