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是如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是如來,本來人的不安、煩惱、苦楚都來自於自個關於人世功利的貪念,一旦醉心於此,就會被「名韁利鎖」牢牢綁縛,而且越是計較於唇舌間的褒貶毀譽,也就越是患得患失,無法從中脫身。
原文
有一次,他向達摩祖師央求:「請老師為我定心。」
達摩當即說道:「把心拿來。」
慧可所以處處找心,畢竟只得向達摩說:「弟子找不到那顆心。」
達摩所以勸導他說:「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如今我現已幫你安善意了,你看到了嗎?」慧可茅塞頓開。
幾十年後。僧璨前往拜謁二祖慧可,他向二祖禮拜道:「央求師父為弟子悔過罪行。」
二祖慧可想起了當年達摩祖師勸導自個的現象,所以微笑着對僧璨說:「那就把你的罪行拿來吧。」
僧璨公開也怔住了,畢竟只得說:「我找不到罪行。」
二祖慧可便點化他說:「如今我現已為你悔過了,你懂了嗎?」
僧璨心中一動。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討教佛法:「請問師父,如何才調革除綁縛呢?」
僧璨當下反問道:「是誰在綁縛你呢?」
小和尚老實地回答說:「沒有誰來綁縛我呀!」
僧璨便微微一笑道:「那你何必尋求脫節呢?」
小和尚頓時開悟,他即是道信禪師。後來成為了禪宗四祖。
本來人的不安、煩惱、苦楚都來自於自個關於人世功利的貪念,一旦醉心於此,就會被「名韁利鎖」牢牢綁縛,而且越是計較於唇舌間的褒貶毀譽,也就越是患得患失,無法從中脫身。
所以當咱們面對那些擔憂驚懼、焦慮猜忌,苦楚煩惱的心境時,要從本身初步尋覓原因和處理的方法,而不是向外尋求別人的幫助,這也是做人最主要的一點。只需先自我脫節,才或許真正從困境中脫節出來。
佛經說: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是如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