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住一師(憶匡一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憶住一師(憶匡一師) |
作品名稱:憶住一師(憶匡一師) 創作年代:晚唐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李商隱 |
憶住一師(憶匡一師)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作品之一。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正文
無事經年別遠公,帝城鍾曉憶西峰。
爐煙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1]
注釋
住一師是一個僧人。「遠公」即東晉廬山東林寺高僧惠遠(一作慧遠),是淨土宗的初祖。詩中用「遠公」來代稱住一師,可見住一師絕非平庸之輩,亦見詩人仰慕之情。「無事」即「無端」;無端而別,更使人悵恨。鍾曉,即曉鍾,是唐代京城長安清晨的一大特色。唐無名氏《曉聞長樂鐘聲》詩云:「漢苑種聲早,秦郊曙色分。霜凌萬戶徹,風散一城聞。」每天拂曉,宮中和各佛寺的鐘聲一齊長鳴,聲震全城。詩人由帝城的曉鍾,聯想到住一師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曉鍾,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別經年的友人了。
接着,詩人重現了留存在記憶中最深刻感人的一個場景,含蓄地表達出對往日深摯情誼的追念。「煙爐(一作爐煙)銷盡」,寒燈晦暗,正是拂曉時佛殿的逼真寫照。小童推開出門,只見皚皚白雪,灑滿蒼翠的松枝。這兩句粗看似乎既未寫其人,也未寫其事,然而仔細吟味,卻是其人宛在,其事歷歷在目。清晨的鐘聲,把詩人帶到當年與住一師同在西峰時的情景中去。他們可能曾一處圍爐夜話,暢敘友情;也可能曾一起煮茗吟詩,共賞佳句;也可能曾一道焚香鼓琴,敲枰對弈,……此時,煙爐里香火已滅,點了一夜的燈燭逐漸暗淡,兩人忘了時間長,忘了天氣寒,待到小童開門一看,啊,白雪鋪天蓋地,真成了一片銀色世界!這西峰松雪圖,讓詩人重溫了昔日相聚時的歡樂,飽含着詩人深沉的憶念之情。清人田玉(香泉)評這兩句說:「只寫所住之境清絕如此,其人益可思矣。相憶之情,言外縹緲。」(《李義山詩集輯評》紀昀引)詩人的構思,確實是很高妙的。
這首詩,境界極美,情致幽遠。清代田蘭芳稱此詩「不近不遠,得意未可言盡」,紀昀說它「格韻俱高」,都對這首詩極為讚賞。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2]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死後葬於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於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