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怀宁县育儿初级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怀宁县育儿初级中学'''育儿初中坐落在有“文化之乡”美誉的马庙,S237省道边,位于马庙镇天工东路169号。 ==学校简…”)
(無差異)

於 2024年5月1日 (三) 05:56 的修訂


懷寧縣育兒初級中學育兒初中坐落在有「文化之鄉」美譽的馬廟,S237省道邊,位於馬廟鎮天工東路169號。

學校簡介

學校東迎龍山朝陽,西攬天柱晚霞,南納獨秀山靈氣,北展大沙河風光。鎮域內,魏文帝育兒沐浴的歷史傳說,流傳至今;孫家城遺址文化,蜚聲海外;境域內,名寺寶剎,梵音如縷,護佑安寧;現代工廠,鱗次櫛比,經濟繁榮;學校背依政府新區,面朝懷寧新城的區位優勢,省道、縣道擦肩而過的便捷交通,加快了學校的發展速度,也提升了學校的發展空間。

學校歷史

學校歷史悠久,前身乃民國初年的高級洋學堂,抗戰期間稱懷寧第三高級小學堂,1958年正式創辦育兒初中,2010年與馬廟初中合併。百年歷史,世紀滄桑。經過布局調整,特別是欣逢均衡發展機遇,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得到大改善;校容校貌發生大改變;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整體發展步入快車道。

辦學規模

目前學校有教學班12個,學生391人;占地43畝,建築面積5702㎡,生均14.6㎡;運動場面積4680㎡,生均12.0㎡;藏書12258冊,生均圖書31.3冊;八室齊全,設施配套;計算機46台,生均比8.5:1;學校專任教師75人,學歷達標100%,其中26人高出規定學歷;教師網絡學習空間開通註冊率100%,並實現「班班通」數字化教學資源全覆蓋。

如今,育兒初中全體師生按照「文化立校、質量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思路,遵循「育德、育能、求是、求新」的校訓[1],努力實現「辦學行為規範化、教學教育優質化、辦學條件標準化」的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悠遠豐厚的人文歷史

「育兒」之源,源自「浴兒」的美麗傳說。相傳三國時期,魏武帝率大軍南征,途徑此地得太子曹丕。於是千百年來其「浴兒的故事」代代相傳,至今仍是婦孺皆知。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浴兒」逐漸演變為「育兒」。鎮域內孫家城遺址現已確認為新時期時代的遺存,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久的將來在其遺址上會崛起一座考古文化公園,它將真實地再現那些遠去的我們民族童年時的生活時空,我們將能直觀地目睹6000年前祖先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場景。境域內禪宗文化興盛,有蘆峰寺、汪洋寺等知名禪寺。隨着朝代更迭,也曾屢次興廢,但香火如熾,始終不滅;梵音如縷,綿綿不絕。

=源遠流長的辦學歷程

育兒初中有百年的辦學歷史。其前身可追溯至1919年開辦的私立曹坦小學,抗戰時期更改為懷寧縣公立第三國民小學堂。歷代先輩先賢,篳路藍縷,雖經滄桑,弦歌不輟,為一方文明傳續火種,為後學來者開啟智慧。至1958年正式創辦育兒初級中學,上世紀70年代曾兩度興辦高中教育。2010年貫徹懷寧縣政府關於教育布局調整文件精神,與馬廟初中合併,同時易址辦學。

日益鮮明的辦學特色

文化引領學校內涵發展。育兒初中辦學歷史較長,辦學成績顯著;人文底蘊豐厚,育人成果豐碩;名師薈萃,英才輩出。學校文化建設,就是要「讓牆壁說話」、讓校史育人,着力體現歷史名校的厚重和大氣,突現歷史名校的影響和風采。一是建設校史陳列室。讓先賢的教育思想、名師的教育智慧、學子的奮鬥成果激勵一代代育中人再攀新高、再創輝煌;二是打造「毓秀」文化品牌。創辦《毓秀》校刊,創設《毓秀》講壇,創建「毓秀園」。鐘山水之靈,毓人文之秀,突出展示學生秀雅、教師秀慧、校園秀美。三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文育人。人應是校園中最美的風景。我們努力把育中建成一方文化高地,把校園建成師生校友共享的精神家園。美化班級,美化校園,美化心靈。我校提煉的新校訓是「育德育能,求實求新」,這是我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校歷史文化的深刻積澱,是育中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的靈魂。制度建設和文化引領營造出風清氣正、人齊心順、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工作和學習氛圍,一個文明和諧、美麗健康的新育中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內涵發展彰顯辦學特色

其一,家庭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傳統與現代手段深度融合。學校編印家庭教育校本教材,開設教師家長信息交流平台,開通「育兒坊」——琚金民家庭教育[2]在線諮詢。系列舉措有效地促進了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形成了教育合力,讓孩子茁壯成長。成效非常顯著,對此廣大家長和社會各家好評如潮。其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激發生命精彩綻放。學校設有心理信箱,設置心理諮詢室,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針對少數心理異常學生加強心理輔導和情緒疏導。

學校要求班主任和教師對留守兒童多一些溫暖,做到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讓留守學生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都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其三,開展專題研究,變問題為課題。學校開展的《「互聯網+」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關愛的創新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已成功結題。以專業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在深入研究課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即基地,問題即課題,成長即成果。我們將繼續努力探索並走出一條富有我校特色的留守兒童教育培養、班級管理創新之路,城鄉結合部初中特色興校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