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黄鹌菜菊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images/thumb/b/b2/%E6%80%92%E6%B1%9F%E9%BB%84%E9%B9%8C%E8%8F%9C.jpg/300px-%E6%80%92%E6%B1%9F%E9%BB%84%E9%B9%8C%E8%8F%9C.jpg)
原图链接怒江黄鹌菜
怒江黄鹌菜(学名:Youngia nujiangensis Shih)是黄鹌菜属植物,高15厘米,根垂直直伸或偏斜,茎纤细,基部直径1毫米,生长于海拔1750米的河谷荒地,分布于云南怒江。
- 中文名怒江黄鹌菜
- 拉丁学名Youngia nujiangensis Shih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 族菊苣族
- 亚 族莴苣亚族
- 属黄鹌菜属
- 组羽裂组
- 种怒江黄鹌菜
-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厘米。根垂直直伸或偏斜。茎纤细,基部直径1毫米,茎基有残存的褐色叶柄,自基部长分枝,全部茎枝被疏松的短柔毛,接头状花序下部的毛较多。基生叶莲座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1.5-3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或急尖,有小尖头,边缘稀疏锯齿或全缘或稍羽状半裂,基部渐狭或急狭成翼柄,翼柄长1-2.5厘米,质地厚,两面被稀疏的微硬毛:茎叶无或几无或在花序分枝枝叉上的叶钻形或线钻形,极小。头状花序小,含12枚舌状小花,3-8个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狭圆柱状,长7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及最外层三角形或宽三角形,长1-1.5毫米,宽不足1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长7毫米,宽1毫米,内面无毛: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黑绿色。舌状小花黄色,花冠管外面无毛。瘦果褐色,纺锤形,长3.8毫米,有14条粗细不等的纵肋,肋上有小刺毛。冠毛白色,长5毫米,微糙毛。花果期6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750米的河谷荒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怒江)。
功效作用
性味:全草:甘、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治咽痛,乳腺炎,尿道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瘡癤腫毒。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 採幼葉用水燙、除去苦味後,用醬油調食,花亦可沾麵粉或蛋汁炸食。
食用
- 食用野菜:洗後用鹽水浸泡一夜後炒食,或以開水燙過後沾調味料食用。
- 黃鵪菜的幼芽、嫩莖葉、花蕾都可食用。
- 先以熱水川燙或浸盬水去除苦澀,再以魚幹、肉絲炒食或涼拌。
- 將花洗凈沾面粉或蛋汁炸成甜不辣也別有一番風味。
- 原住民的吃法通常為︰將黃鵪菜川燙後,湯留著,菜和湯分開享用!
- 湯頭味苦,台灣原住民很喜歡喝,而菜則沾鹽巴吃。
藥用
- 以全草或根入葯。四季可採,洗凈,鮮用或曬乾。
- 全草具有利尿降壓、清火疏肝、解毒消腫及清瘀消水的功效。
- 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用於咽炎,乳腺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白帶,風濕關節炎;
- 外用治瘡癤腫毒。[1]
種(養)殖方法
培要點:野生品,種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