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病毒、真菌等随着血液,进入心脏瓣膜处或心内膜,在心脏瓣膜上增殖,在心脏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包括微生物、血小板、纤维素、少量炎性细胞,进而破坏心脏瓣膜。除了会破坏心脏瓣膜,常常累积主动脉瓣,还有可能破坏腱索、心室壁内膜。赘生物脱落后,形成脓栓、血栓,进而形成脑脓肿、脑栓塞、手指、脚趾微血管炎、微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菌血症等并发症。
目录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急诊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
是否常见:否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心力衰竭、心肌脓肿、急性心肌梗死、化脓性心包炎、心肌炎
治疗周期:至少6~8周
临床症状:发热、心脏杂音、脾大、贫血
好发人群:年老、体弱者,儿童,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有有创操作史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者。
常用药物: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
常用检查:血培养、心脏超声、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
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
临床表现
1.发热:发热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除有些老年或心、肾衰竭重症患者外,几乎所有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均有发热,往往为高热伴有寒战。当发热期间,可有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
2.心脏杂音:疾病早期由于心脏瓣膜尚未完全破坏,杂音可不明显。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声音。在主动脉瓣听诊区,可听到舒张性杂音。
3.周围体征:多为非特异性表现,较为少见。主要如下:皮肤黏膜瘀点,以锁骨上皮肤、口腔黏膜、眼睑结膜常见。 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 Roth斑,为视网膜的出血斑点。Osler结节,为手指和脚趾垫出血的豌豆大小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直径约1~4mm的出血红斑。引起以上周围体征的原因多为微血管炎或者微血栓栓塞。
4.动脉栓塞:由于心脏瓣膜不断的开启、关闭,瓣膜上的细菌、炎性渗出物等组成的赘生物脱落,进而形成栓塞。赘生物引起动脉栓塞占20%~40%。栓塞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脑、心脏、脾脏、肠系膜动脉、四肢动脉、脑动脉等。脑栓塞的发生率为15%~20%,在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者,肺栓塞也常见。
其他症状:
脾脏增大:脾大占10%~40%,病程>6周病人多见,急性者少见。
贫血: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亚急性者,伴有苍白无力和多汗。多为轻、中度贫血,晚期病人有重度贫血。
诊断
1.心脏疾病
心力衰竭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瓣膜关闭不全所致,主动脉瓣受损者最常见,发生率约75%。二尖瓣损害心衰发生率约50%,三尖瓣损害心衰发生率约19%。如瓣膜穿孔或者腱索断裂,导致的急性瓣膜关闭不全,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心脏脓肿
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心脏脓肿可以发生在心脏的任何部位,但以瓣膜周围最为常见。可导致心脏电传导紊乱,进而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脓肿穿刺心肌后,可导致化脓性心包炎。
急性心肌梗死
大多数是由于赘生物脱落,栓塞到心脏的冠状动脉所致,主动脉瓣感染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少数为冠状动脉细菌性动脉瘤所致心肌梗死。<br
心肌炎
多为细菌在心脏肌肉处繁殖、感染所致。
化脓性心包炎
比较少见,多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者,炎症穿破心肌形成。
2.细菌性动脉瘤
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者比较少见,多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为心脏瓣膜赘生物脱落所致,主要累及主动脉近端、脑动脉、内脏动脉。如发生在内脏动脉或者脑动脉者,往往直到动脉瘤破裂出血时方可确诊。
3.迁徙性脓肿
心脏瓣膜出血细菌赘生物脱落所致,随着血液流动,脓肿多发生于肝脏、脾脏、骨髓和神经系统。
4.神经系统症状
a脑栓塞
b细菌性脑动脉破裂继而出血。
c中毒性脑病,多为细菌侵入颅内所致。
5.肾脏症状
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都有肾损害,包括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形成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肾脓肿,比较少见。
鉴别诊断
治疗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原则为尽早诊断、足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防治瓣膜破坏、感染扩散及动脉栓塞,病原体不明时,选用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广谱抗生素,分裂出病原体后,针对药敏试验原则用药。
急症治疗
当出现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胸腔积液等表现时,可应用的药物有去乙酰毛花苷、呋塞米、米力农、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
当出现心肌梗死、动脉栓塞时,可应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
当出现心肌穿孔、化脓性心包炎,可行心包穿刺引流治疗。
当出现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可应用呋塞米、地塞米松、细胞毒药物、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疗。
并发症
常发生心力衰竭、栓塞、转移性脓肿和感染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1.心力衰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易受累,瓣膜损害严重,产生急性瓣膜关闭不全,可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的表现。病变若累及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可出现右心衰的表现。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产生全心衰竭的征象。
2.栓塞 若赘生物脱落,带菌的栓子可引起多发性栓塞。最常见的部位脑、肾、脾和冠状动脉,可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3.转移性脓肿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易脱落,这些带菌的栓子可随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脓肿的形成。
4.感染性动脉瘤 多由于严重的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蚀动脉壁弹性组织,导致动脉的局部扩张。发生于较小动脉的动脉瘤预后较好,发生于较大动脉的动脉瘤一旦破裂预后较差。
并发症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未经治疗者,几乎均在4周内死亡。急性期未愈者,演变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不良因素中,以心力衰竭最为严重,其他包括主动脉瓣损害、肾损害、革兰阴性菌或真菌致病、心肌脓肿、老年等。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肾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和严重感染。除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所致的心内膜炎外,大多数患者可获细菌性治愈(即炎症控制,菌血症治愈)。但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近期和远期病死率仍然很高。
视频
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有哪些?
蓝基因医考医学考研科目内科学视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