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恶性胸腔积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
原图链接
 

英文名称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就诊科室 :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胸腔

常见病因 :胸膜转移性肿瘤、胸膜弥漫性恶性间皮瘤

常见症状 :体重下降、消瘦、乏力、贫血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胸痛、干咳等

恶性胸腔积液,大多数病例可以在胸腔积液中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如果胸腔积液伴纵隔或胸膜表面转移性结节,无论在胸腔积液中能否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均可以诊断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所见的大量胸腔积液大约40%是由恶性肿瘤引起,最常见的为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肿瘤类型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一定差异,男性常见为肺癌、淋巴瘤、胃肠道肿瘤;女性常见为乳腺癌、女性生殖道肿瘤、肺癌、淋巴瘤。 [1]

病因

恶性胸腔积液占全部胸腔积液的38%~53%,其中胸膜转移性肿瘤和胸膜弥漫性恶性间皮瘤是产生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 [2]

临床表现

胸腔积液
原图链接

大部分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的恶病质表现,如体重下降消瘦乏力贫血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和干咳。呼吸困难的程度与胸腔积液量的多少、胸液形成的速度和患者本身的肺功能状态有关。当积液量少或形成速度缓慢,临床上呼吸困难较轻,仅有胸闷、气短等。若积液量大肺脏受压明显,临床上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大量胸腔积液的病人喜欢取患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患侧的呼吸运动,有利于健侧肺的代偿呼吸,缓解呼吸困难。肿瘤侵袭胸膜、胸膜炎症和大量胸腔积液引起壁层胸膜牵张均可引起胸痛,多呈持续性胸痛;膈面胸膜受侵时疼痛向患侧肩胛放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由胸腔积液刺激压迫支气管壁所致。在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积液区叩诊为浊音,呼吸音消失。 [3]

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少量积液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肺野中下部呈均匀致密影,呈上缘外高内低的凹陷影;大量积液患侧全呈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肺下积液出现膈升高假象,侧卧位或水平卧位投照可确定。叶间包裹积液时在胸膜腔或叶间不同部位,有近似圆形、椭圆形的阴影,侧位片可确定部位。

胸腔积液检查

胸腔积液发病机制
原图链接

依色泽、性状、比重、黏蛋白定性试验、细胞计数分类、涂片查病原菌,糖、蛋白测定等可初步判断是渗出液。比重>1.018,白细胞计数>100×106、蛋白定量30g/l,蛋白定量/血清蛋白定量>0.5,乳酸脱氢酶/血清乳酸脱氢酶>0.6、乳酸脱氢酶量>200u/l为渗出液。在恶性胸腔积液病人中,大约60%病人第1次送检标本中就能查到癌细胞,如果连续3次分别取样,则阳性率可达90%。应当注意的是淋巴瘤病人的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不可靠。

超声波探查

能较准确选定穿刺部位,对诊断、鉴别诊断有帮助。

胸膜活检

经上述各种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可行胸膜活检。癌肿常累及局部胸膜,其胸膜活检阳性率约为46%,胸液细胞学联合胸膜活检可使阳性率达到60%~90%。

CT、MRI检查

对胸膜间皮瘤引起的胸腔积液有诊断价值。 [4]

诊断

明确有转移癌的患者病程中出现胸腔积液,要首先考虑本病,应以治疗原发肿瘤为主,无恶性肿瘤的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时,应首先排除心力衰竭、结核等原因引起特发性胸腔积液,胸腔穿刺并对胸腔积液进行生化分析及肿瘤细胞检查,或进行胸膜活检,一般均能确诊。 [5]

治疗

胸腔积液治疗
原图链接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排除积液

少量积液可不处理待自然吸收,中等量以上积液有压迫症状,应行胸腔穿刺抽出积液,每周2~3次。抽液量不宜过多过快,防止发生胸膜性休克及同侧扩张性肺水肿。

药物注入

癌性胸膜炎可注入抗癌药物,或在彻底引流后注入四环素,产生化学性刺激造成粘连,以减轻恶性胸腔积液的增长过速造成的压迫症状。

胸膜腔插管引流

恶性胸腔积液反复抽吸效果不佳时,可插入细导管行闭式引流,约72小时内争取彻底引流后,再注入上述药物。

手术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行胸膜粘连术。 [6]

视频

什么是恶性胸腔积液

[7]

恶性胸腔积液治疗

[8]

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9]

参考来源

  • 刘介平,张国良.   恶性胸腔积液. 《 CNKI 》 , 2001  
  • 顾昱.   恶性胸腔积液. 《 VIP 》 , 1999  
  • 聂立功,许广润.   结核性胸水与恶性胸水鉴方法研究的近况. 《 vip 》 , 1993  
  • 孙红文,周华,奎宏,杨学庆等.   微创置管引流灌注高聚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 中国肿瘤临床 》 , 2000  
  • 华新民,卢卫平.   顺铂,硫代硫酸钠双途径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 vip 》 , 1995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