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恶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恶搞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恶搞 属于网络语言。原意指出于恶意搞笑,意思就是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指在已有资源(如新闻图片)基础上进行,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犯贫元素,同时,新作和原作的对比往往能增强搞笑程度。

恶搞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到内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恶搞 [1]

外文名称 EG,Eg,eG,eg,KUSO,Kuso.

别称 KUSO [2]

正式名称 恶意搞笑

源地 日本

含义 再创作式搞笑

性质 胡闹娱乐文化

属性 网络语言

来源=

恶搞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到内地。

原意指出于恶意的搞笑,指在已有资源(如新闻图片、文艺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元素,同时,新作和原作的对比往往能增强搞笑程度。

恶搞推广

把"恶搞"一词真正推到中国网民面前的是胡戈,但是有人却提出祖师爷应该追溯到周星驰,他的"无厘头"为"恶搞"做了铺垫。他的《大话西游》更被奉为"恶搞"之《圣经》。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周星驰只能算是"搞笑"--当"搞"的对象被不乐意地丑化或被传统道德不接受的时候,"搞笑"才是"恶搞"。细察其别,也许就是细微的一线之差。 电影的剪辑合成;名人的恶搞;名人之间的"互咬"……有的作品被认为"恶搞"之经典,有的作品被指为"粗俗不堪"……在这其中,即将过气或已过气的名人也不甘寂寞赶上网络博客疯狂的年代,或自爆个人所谓隐私,或互爆对方隐私,或开口大骂。

恶搞主要模式

图片经过二次加工编辑,制作成对话形式,或者借助软件制作成gif的形式,也能达到恶搞的效果,到2014年,网络流行的有搞笑gif、脑残对话等。

其次恶搞的对象也与当时的热点话题相关。

恶搞风靡原因

“恶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现代青年人的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第一,现代青年人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更强调个性。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第二,现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教育高收费、“毕业即失业”……使现代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第三,现代青年人面对更多的无奈。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的作用下,人们的关系渐趋淡漠,人们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无力解决,抱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当“恶搞”浪潮来临时,他们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骄子”的济世热情、智慧和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俗文化建构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的需要。

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Photoshop 、Premiere 以及数码相机自带软件等使图像、音频、视频处理都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很容易重新编辑并赋予新的表达主题,这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果说《分家在十月》是出自电视台专业人员之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表现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功能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由于互动性,网民接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由于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的话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地展现出来,也使“恶搞”越来越“恶”。

多元化的文化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软件环境。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精英文化的绝对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样板戏曾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出现了“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反响

2006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社举办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呼吁“旗帜鲜明地反对网上‘恶搞’红色经典,反对‘恶搞’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