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惜春真的无泪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悲哉怜哉---话惜春

整部红楼中,惜春给人的印像一直是一个淡色的影子,飘忽忽的随在众姐妹身后,即不伶牙俐齿,也不才华横溢,就连样貌也是模糊的。

惜春从未见她哭过,是她真的无泪了吗?

我的心中,惜春应该是个很悲伤的女孩子,从小无母,虽有一父亲却只知自己求仙寻道,从不理家事,因贾母怜惜命人抱入荣府扶养,也不过是几个奶娘丫头跟着,吃穿用度与众姐妹一样罢了。迎春虽也如此,却还有个挂名的母亲刑夫人,虽不是每日晨昏定醒,按规矩三天五日也要拜见父母的,也有一声“爹娘”可唤。惜春呢,从小就被夺了唤父母的权力,在她小小的心灵中又是怎样的悲凉呢?

黛玉时常感伤自己无父无母寄人篱下,她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还可以在贾母怀中撒一撒娇,在宝玉面前弄一弄性,有人疼着,有人爱着。惜春呢?只不过是贾母的侄孙女罢了,一个小女孩子,又见她在谁面前撒过娇弄过性,表现出一点小孩子应该有的孩子气来?

惜春是贾珍的嫡亲妹妹,正经的公候千金,宁府小姐,论理宁府家财没有一半是她的,却也该有十之一二,但看她吃穿用度一应供给却全出荣府,宁府竟没半点付出,实在奇哉怪哉。按贾母的话说,家中下人全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迎春,黛玉这样嫡亲的人住着还有人说三道四,惜春那里,除入画一个是宁府带来的丫头外,其余的人都应该是贾母派的荣府的人,口舌是非定也是少不了的。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红楼中的众女儿,那我认为,黛玉是纯洁的白色,湘云是热情的红色,探春是温暧的桔色,宝钗是冷漠的兰色,迎春是懦弱的青色,惜春是悲凉的灰色。

一个候府千金,正应是天真烂漫,正应是快乐无忧,而惜春给人的感觉却是冷漠,冷的让人心痛刺骨,她的冷漠与宝钗的冷漠是不同的。都说惜春的冷是看破是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我却不以为然,通书中她都是一个小孩子,才情不及薛林,智慧不及探春,她又怎么能勘破繁华呢。她的冷只不过是看透了人情冷暧,对亲友情爱死心绝望罢了。

惜春在书中场场不落,有姐妹们的地方必有她,却始终是个陪衬,虽也做过两首诗,都因才疏未被重视,也曾提过善画,却又让宝仅一篇指导画器的宏论抢了风头,唯一一次单独的描写也只是抄检大观园之后坚持不要入画,与尤氏断了宁府的来往。

惜春为什么要这么做?抄检大观园后,别人躲开还来不及,于她正应回到宁府,她却正相反,誓绝了宁府。我认为,惜春是找个理由来自保。你听她说“……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这可以回看第六十三回中,丫头们说贾荣的话“丫头们忙推他,恨的骂:“短命鬼儿,你一般有老婆丫头,只和我们闹。知道的说是顽;不知道的人,再遇见那脏心烂肺的爱多管闲事嚼舌头的人,吵嚷的那府里谁不知道,谁不背地里嚼舌说咱们这边乱帐。”那么宁府中的不堪,惜春一定也听到了不少,而二尤的死,又给了她极大的震撼。二尤虽不是尤氏的亲姐妹,但也算是从小一处看着的了,尚且如此,自己虽是贾珍的亲妹妹,又何尝受到过他半点的关心?如今大了,去宁府探视难保不被贾珍那些狐朋狗友撞到,即使见不到面,或是听到她来了对她有什么想法求配呢?自己不过去,让他们听都听不到。这只是一个小女孩单纯的想要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给了惜春致命一击,让她彻底灰心了断尘缘的应该是迎春的死。迎春与她一样从小要荣府跟着贾母,但大了还是被贾赦叫回,配了中山狼踐塌如泥,一年便死了。纵使贾母与贾政反对,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嘛。这让惜春不得不想到自己身上,虽自己从小无了父母,却还一个亲哥哥,古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贾珍的荒淫比贾赦也过之无不及,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妹妹,为了仕途或金钱把惜春做了筹码,谁又能救得了她呢?不步迎春的后尘,唯有离世出家。

黛玉哭过,宝钗哭过,大观园中的众儿女全都有流泪的描写,独惜春,从未见她哭过,是她真的无泪了吗?还是她的哀伤无法为外人道,只流向了寒衾冷枕呢?

脱却锦袍披缁衣,舍却玉食就薄粥,软席换了草蒲,画笔代了木鱼,青灯古佛前那个弱小的女子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周全,她的悲苦,她的寂莫,又有几个人知道了解呢?

冷面素心道无情,谁怜弱女卧寒衾。

舍却锦衣伴古佛,得保一春清白心。[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