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舍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感应舍利
|
|
|
感应舍利,又名影身舍利,是历史上因灭佛事件而用佛家七宝制作的仿真舍利,原料多使用佛家七宝,如玛瑙珍珠等材料。
材质
佛家弟子们用玉石玛瑙等珍稀材料,按照真身灵骨的形状和大小而特制。 据佛经记载,佛家七宝皆可为影骨舍利。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种状若玛瑙球的白色颗粒物,佛家称之为影骨舍利或感应舍利珠。 由于千余年灵气凝聚之故,其表面细腻光滑,温润如玉,侧光下可隐现一丝肉状宝光,球体异常坚固。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影骨舍利,不仅形状与灵骨真身舍利无二,而且与灵骨舍利一样,颜色亦有白、黑、红等多种彩色。 影骨舍利一般均与灵骨相伴相生,同聚一处。 有的是在高僧圆寂坐化缸中相伴,而更多的是出于灵塔地宫的金棺银椁中,与真身灵骨合伴一起涵养。 从我国历次考古发掘的地宫舍利灵塔中,均有影骨舍利出现。
由来
在我国最早感应得到舍利子的是在东吴孙权时代,“有臣名孙皓,因闻梵僧康僧铠法师演说供养舍利功德,欲求舍利供养,法师教结坛虔诚祈求,经四十九日,空瓶作响,发现舍利十余颗。 吴王令大力士试将舍利置铁砧上,以铁锤击之,砧锤皆陷,舍利无损。” 目前,这些感应舍利供养在南京栖霞寺。 2010年6月12日,南京古栖霞寺举行了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密藏千年的“感应舍利”等一系列圣物重光于世,供人瞻礼每天前来瞻礼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进入法堂后,会看到供案之上左面的玻璃箱中,髹金须弥座上,横放着一支长六七厘米的玻璃瓶,通体透明,一端细长,一端圆润,并有丝织物缠绕在瓶口,隐约可见瓶内有数粒芥子大小的舍利,有黑色,有白色,还有金黄色的。箱前摆放一块“感应舍利”的标牌。
南京栖霞寺感应舍利
根据《金陵梵刹志》的记载,早在三国东吴孙权在位的时候,佛教尚未兴盛;赤乌十年(247),有一位天竺高僧康僧会大师来到了当时的南京城——建业,搭建茅屋以供奉佛像,当街随机说法。 从当时的吴国人来看,佛教还是件新鲜事物。 而康僧会所着的服饰奇特,行为怪异,路人纷纷驻足评论。 于是,便有官员启奏大帝孙权,“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查。” 吴主孙权便召见康僧会,问其所传之法有何灵验之处? 康僧会说:“如来迁迹(去世),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 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孙权认为这是夸张荒诞之词,就让他献上舍利,说道:如果真有你所说的舍利,就为你建寺造塔;如果是虚妄之词,我东吴可是有法度的国家! 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舍利的话,就要治康僧会的罪。 康僧会请求给他七天的时间,回到茅屋之后,召集徒众说:“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于是洁斋于清静之室,将一个铜瓶供奉在香案之上,日夜烧香礼拜,迎请舍利降临。 七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会请求再延长七天,孙权应允了; 可十四天过去了,依然不见舍利降临。 孙权说:“你这分明是在糊弄寡人。” 便要治康僧会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再给七天时间,孙权再次准许了。 康僧会对徒众说:“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又快过去了,还是没有舍利降临,众人都非常害怕,慌乱起来,只有康僧会烧香礼拜不止。 就在这天夜里五更,忽然铜瓶中铿然有声响,康僧会亲自前去看视,果然得到了舍利。 经过三七之期二十一日,日夜虔诚祈求,感得舍利凭空而降,应现在铜瓶之中,大显威神,这便是感应舍利的由来。 天明之后,康僧会怀抱铜瓶前去进见孙权,满朝文武都来观看,只见五色光彩闪耀在铜瓶之上,众人赞叹不已。 康僧会又道:佛舍利坚实无比,无物可摧。孙权闻言,就下令将舍利放在铁砧之上,让力士手持铁锤用力敲击,结果砧锤都打出了凹槽,而舍利完好无损。 孙权大为叹服,随即为康僧会大师建寺造塔,供奉感应舍利,因为这是江南最早的佛寺,故名建初寺,塔名阿育王塔,就是后来大报恩寺的前身,而江南佛教也因此逐渐兴盛起来。 可惜好景不长,八十年后,东晋苏峻作乱,攻陷建康城,焚毁了建初寺塔,感应舍利从此湮灭。 又过了四十多年,此时的建初寺旧址又有了一座小寺院,因在长干里,便称之为长干寺,晋简文帝在寺中建了三层宝塔,据说每夜都会放光,但是无人在意。 不成想几年之后,引来了一位异人。 此人本名刘萨河,并州(今大同)人,从小喜欢打猎。31岁那年,突然昏死过去,过了七天后才苏醒,说自己到了地狱,看到了种种残酷的刑罚,有僧人劝其出家,并前往南方去寻找阿育王塔,礼拜忏悔自己当年杀生的罪过。 从此刘萨河出家,改名慧达,一路南行,寻找舍利塔,来到了建康城。 他发现长干寺塔有“异色”,就集合信徒发掘,挖到一丈多深,发现三块石碑,其中一碑下有铁函,铁函中有银函,银函裹着金函,内盛舍利,光色炫耀无比,观者大为惊叹,于是慧达与众人集资,又建了一座新塔,供养舍利,与旧塔对峙,从此,江南佛寺盛行双塔制。 梁武帝在大同三年(537)又改造阿育王塔,再度发掘了塔基。地宫中有石函,石函内有银壶,银壶内盛放有舍利、佛螺髻发以及佛爪(指甲)。 同年9月,梁武帝大做佛事,重建了双塔,用金玉宝罐盛放舍利及佛爪发于七宝塔内,再装入大石函,分别埋进两座地宫中,并且堆放了王侯贵族富户百姓等施舍的金银珍宝,又将长干寺改名为阿育王寺。 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政治上的原因,平毁了建康城,长干寺塔也废毁无遗。 到了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唐朝历史上“牛李党争”的一个关键人物——李德裕,出任润州(今镇江)刺史。 他来到了金陵,打开了长干寺阿育王塔遗址的地宫,发现舍利21颗。 请出11颗迁往润州,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只剩下10颗留在原地。 而此次发现的感应舍利也正是10颗,可以与史书相互印证。 但是,长干寺在唐朝却仍旧没有起色,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演化大师——可政和尚向朝廷奏报了长干寺舍利屡屡显现灵验的事,皇帝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建九层宝塔供奉舍利。 这次重建与以往不同的是,真宗皇帝自始至终都非常关注。 在此几年前,印度高僧施护法师来到中国,向朝廷敬献了佛顶真骨舍利;这次,真宗特旨将佛顶真骨与感应舍利一同埋入了地宫。 宝塔完工以后,真宗赐名“圣感舍利塔”,从此,感应舍利、佛顶真骨就一直埋藏在圣感舍利塔的地宫中。 长干寺在几年后改名天禧寺,从此,天禧寺蒸蒸日上,可惜,到了元朝末年,毁于兵火,只有宝塔巍然屹立。 明朝洪武初年,天禧寺得到了重建,然而,没过几年,太祖朱元璋认为天禧寺的圣感塔太高,在风水上来说,对他的大明江山不利,下旨将圣感塔移建到钟山东麓,脚手架已经全部搭好了,正要拆毁时,出了安全事故,有工人从塔上坠落,老朱大为震惊,认为是上天示警,收回了成命,并重新修葺,使得天禧寺塔焕然一新。 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乐六年(1408),天禧寺被一个恶徒放了把火,烧得是片瓦无存。 四年后,明成祖朱棣下诏,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在天禧寺旧址,依照皇宫大内的规制,重建寺院,赐额“大报恩寺”; 并且在圣感塔的原址,用五彩琉璃砖瓦砌筑了九层宝塔,高达78米。 此次修建,历时17年之久,直到宣德三年才最后完工。 建成之后,浮图高耸,光耀云天,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奇迹。 但是,报恩寺的主题也从供奉佛门的舍利,转变为明成祖为了报答父母深恩而建,使得人们渐渐忘却了琉璃宝塔之下,地宫中埋藏的舍利。 清朝咸丰年间,国运衰败,南京城厄运连连,太平军捣毁了所有的寺院庙宇,到了咸丰六年(1856),韦昌辉发动天京事变,炸毁了琉璃宝塔,从此之后,舍利也好,宝塔也罢,无人问津,屈指算来,已经150多年了。 然而万幸的是,当年的感应舍利和佛顶真骨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地宫之中,岿然不动,等待着盛世的重光。
记载
兴教寺的感应舍利 相传民国期间,朱子桥将军来陕,他在兴教寺的玄奘大师塔院虔诚礼拜,因其心至诚,塔上忽然跌落一块砖头,有两颗舍利附在上面,大为震撼,因此发起重修塔院之举,现在兴教寺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均系那时所建。 这两枚感应舍利一直珍藏在兴教寺,状如黄豆,色白,质坚。 据常年守护舍利的宽池法师讲,近年来似乎感应舍利还在渐渐增长,比他当年来兴教寺时略有增大。
宁波阿育王寺的感应舍利 在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晋时代,有一个名叫刘萨河的人(后出家改名慧达),在四明(今宁波)县地方礼拜祈求,舍利与塔从地涌出。现在宁波阿育王寺供养的,据说就是他礼拜出土的那颗舍利。
大报恩寺的感应舍利 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地宫属于北宋长干寺,舍利函中藏有的都是稀世国宝: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 这些宝贝是被“进呈”然后“以铁口函安置”的。 史料记载,梁大同八年,梁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发掘出了旧塔下的舍利和佛发爪。 佛祖的头发呈青绀色,当时的僧人们用手把佛祖的头发拉直,头发的长度有几层楼那么长。 除了这些,梁武帝 还挖到了前朝的人们礼佛的金银杯、剑、钏、钗、镊等诸杂宝物。 据说,梁武帝挖到地下九尺许,发现了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罂内放着三颗佛祖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 函内有琉璃碗,碗内还有四颗舍利以及发爪,爪有四枚,为沈香色。 后来,梁武帝请回了一颗佛祖 舍利放在他的宫廷内。 最后,梁武帝来到长干寺,设无碍大会,建了两座寺庙,用金罂、玉罂,重新盛放了舍利以及佛祖的发爪,然后放在七宝塔内,又用石函盛放 宝塔,分别放在两座寺庙的地宫内。 同时,还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