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慈寿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慈寿寺 慈寿寺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慈寿寺的附属建筑,又称“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因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俗称八里庄塔,又名玲珑塔。

从东门进入公园,向南行走不远,便能看见公园的主要景点——慈寿寺塔。该塔先后于1957年和2013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玲珑塔下有完整的慈寿寺复原图,我们从简介中可得知,寺庙是万历皇帝为了给母亲圣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建造。

公园北侧的火车头广场是公园内部的特色景点之一,广场中的火车头于1991年移入园内,利用1937年产的日本蒸汽机车,在1956年中国对其进行了改造,机车全长22.634m ,设计时速能达到80km/h,于20世纪70年代退役。

中心湖区北侧,有一个面积很大的观景平台,平台视野开阔,往东南方向眺望,可以看见著名的中央广播电视塔。[1]

建筑雕刻艺术

玲珑塔檐角原挂有3000风铃声响400年玲珑塔为八角13层密檐实心砖塔(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顶、密檐、塔身、塔基四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有一个三层覆莲座, 上承摩尼珠式塔刹,上面为鎏铜宝珠。再以八根铁链和刹座下垂脊相连,以加固之。 塔顶下面是八角十三层密檐, 檐下以砖砌斗縅支承, 八面转角处立浮雕盘龙圆柱。各层密檐每面设三个佛龛,内供铜佛像,每层24个,共312 个。 密檐之下就是塔身了,塔身的八面分别有砖砌装饰券门和半圆形雕饰券窗边砖雕上雕有龙凤,两侧塑立木胎金刚或菩萨佛像。塔身之上砌有砖雕坐佛像和蛟龙,下有两层砖制莲瓣承托,每边莲瓣上为14个,下为15 个。 塔身下面为塔基。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三级八角砖砌平台,边角镶花岗岩石,无雕饰。上层为须弥座,又分三层。 上面一层须弥座束腰上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佛教故事图案,描述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53幅画面,刻有200多个人物像。转角处雕瓶状角柱,上雕仰俯莲花瓣图案。 中间一层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佛教故事图案,描述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各幅画面之间,雕有立势金刚力士像。在须弥座的转角处,雕有蟠龙角柱。最上层雕刻著云版,笙,萧,琴,瑟,鼓,笛,铜,锣等各种乐器。 须弥座最下一层的每面开壶门形龛6个,每龛中各雕狮首1尊,已残破。龛与龛之间雕有轮、螺、伞、盖、盘长、双鱼、瓶、花八件佛教吉祥宝物的浮雕。

慈寿寺塔后面有两个石碑,同等大小,碑高三米,宽一米。碑之基座上刻二龙戏珠图案,正反两面均刻有图案和文字。 左碑称“鱼蓝碑”,位于塔的西北方。碑刻鱼蓝观音像。面目慈祥,右手提一竹蓝,蓝中有一尾鲤鱼。赤足,立于草径之上,两侧有莲花若干。碑正上方有“御制”二字,和右碑完全一样,也有一方玺印章,“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宝” 。 下面也刻有正楷字颂词,”赞曰: 惟我圣母, 慈仁格天…”和右碑相同。旁刻“大明万历丁亥年造”。说明建碑年份,和“观音碑“同时所建。背面刻有关公像, 长髯威武, 肃穆端严, 右手搂髯, 左手握青龙偃月刀。碑的左上侧刻篆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宝”。旁刻正书“万历XXXX孟夏吉日造”,X字看不清楚。据阎崇年先生考察为:“万历岁次辛丑孟夏吉日造”。 右碑称“观音碑”,位于塔的东北方。碑身刻圣母像,光环,碑的左下方刻有童子 ,脚踩莲叶,项挂佛珠,光环,双手合掌作揖状。石碑上方有 “御制”二字,篆体。旁边有一方形玺印章,篆体,“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宝” 。下面有正楷字体的颂词:”赞曰: 惟我圣母, 慈仁格天。感斯嘉兆,阙产瑞莲。加大士像, 勒石流传。延国福民, 宵壤同坚”。旁刻“大明万历丁亥年造”。

史书记载

慈寿寺塔“风铃三千只,声响四百年”。塔有13层,下面10层每排塔檐都挂著28只小铃铛,边角挂1只稍大些的圆形铃铛,1只方形铃铛。上面3层每排塔檐则挂著26只,边角2只。如果全塔按8个面、13层都挂满了计算,共有3072只。风一吹来,方圆几里之外都能听到悦耳的铃声,非常好听。[2]

历史沿革

清朝时,寺庙一直衰败,未能恢复明朝初年的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师手敲木鱼,四处募化,重修了大雄宝殿。今天在大雄宝殿还挂著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贤法师相继兴建禅堂、斋堂、库房、客室、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功德堂及左右两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证明、妙义法师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门。这些建筑都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至今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寿寺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支持僧众按照佛教丛林规章管好这一千年古刹。1951年,在海外侨僧资助下,修建了辟支岩了塔,创建茶毗场,增建了藏经阁。1956年,住持化光法师主持树立了《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到“文化大革命”前,寺中仍住僧30馀人。 “文化大革命”中,僧众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1981年,囊山慈寿寺经政府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内,过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募集资金,重塑佛像,对殿堂进行全面修复。1983年,慈寿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后,加快修复的步伐。23名僧人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耕种田地、看护山林,开垦耕地。囊山慈寿寺在海外拥有6个下院,如马来西亚的紫竹亭、观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亚的金德院、廖内岛妈祖宫和茂物福德庙等。近年来,这些下院不断前来朝拜祖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可以矗立至今。[3]

清乾隆年间修缮

慈寿寺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并为慈寿寺题联:“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欢喜园。”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一场大火,又将寺内残存的建筑尽数烧毁,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复旧观。元代末年又毁于战火,僧众散尽。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杰重建法堂,后续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师集资建香积、斋堂及厢房。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师重修毗卢阁、轮藏殿、钟鼓楼,后一行法师重建大雄宝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寿寺拥的殿堂僧房300多间,重量同重现闽中名刹的风采。嘉靖年间(1522-1566年),慈寿寺遭到三次破坏,寺庙被毁,公轮藏殿和钟楼幸存。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发生大地震,震级现经专家估算为八级,据当时的资料称,京城许多宫殿寺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慈寿寺塔却丝毫未损,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与天宁寺塔并称为“姐妹塔”

1957年10月,玲珑塔被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明代单层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宁寺塔而建,故与天宁寺塔并称为“姐妹塔”。[4]

《鱼篮观音图》

玲珑塔北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左侧为紫竹观音像(也有九莲菩萨像一说),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鱼篮观音取材于佛经《感应传》及《法华持验》。据上世纪80年代 文物普查统计,玲珑塔所存的一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5]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慈寿寺塔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43。1988年,海淀区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慈寿寺塔、同时美化京密引水渠沿岸,以慈寿寺塔为中心修建了玲珑公园,并于1989年正式建成开放[8]:184。1988年12月,有2人用铁卡子盗走慈寿寺塔上的4尊明代铜佛,这些铜佛全部为北京市三级保护文物。此后两名犯罪嫌疑人先后到案并被判处徒刑,4尊铜佛移交海淀区文化文物局[6]:324。1989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对慈寿寺塔进行了重点修缮[1]:588。2013年,慈寿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