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慈姥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慈姥竹》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律。 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三四句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继而五六句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

末两句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侧面烘托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慈姥竹》[1]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词句注释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秆圆筒形,每节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南朝梁刘孝生《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

白话译文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名家点评

唐·李白李白诗歌全集》:《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2]

作品鉴赏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穷困潦倒,寄居在安徽当涂县李阳冰处,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自知时日无多,将平生诗文手稿全部交给族叔李阳冰,让他带管并编辑成集。然后,赋《临终歌》一首,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4]

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经历坎坷,一生流离,性格却始终乐观,诗风也雄奇豪迈。如果你翻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年轻时写就的《大鹏赋》。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鹏;他不想老死于家乡,渴望像振翅的大鹏那样去远征;他不甘于平庸,无时无刻不梦想出人头地……他还一无所有,在赋中就浪漫地自比为大鹏,相信自己展翅高飞,必将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真是少年壮志可凌云。

视频

古诗赏析

康震:李白一生和长江的不解之缘

参考资料

  1. 《慈姥竹》 诗词文句网
  2. 《慈姥竹》 古诗文网
  3. 李白简介 古诗文网
  4. 赋临终歌而卒的李白,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将浪漫进行到底 搜狐首页,发布时间;2018-08-28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