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慈竹籜 | |
---|---|
圖片來源 | http://www.39yst.com/qry/201503/242575.shtml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慈竹籜 漢語拼音:Cí Zhú Tuò |
慈竹籜,中藥名。為禾本科慈竹屬植物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的籜片。具有止血,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惡瘡,犬咬傷。[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慈竹籜
拼音名:Cí Zhú Tuò
英文名:sheaths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別名:慈竹筍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禾本科植物慈竹的籜片。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曬乾。
原形態
慈竹 植株呈喬木狀。高5-10m,梢端細長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節左右;節間圓筒形,長15-30(-60)cm,徑3-6cm,表面貼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環平坦;籜環明顯;籜鞘革質,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寬廣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籜耳無;籜舌呈流蘇狀,連同繸毛高約1cm許;籜片兩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脈。竿每節約有20條以上的分枝,呈半輪生狀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顯着,其下部節間長可10cm,徑約5mm。末級小枝具數葉乃至多葉;葉鞘長4-8cm,無毛,具縱肋;葉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緣齧蝕狀細裂;葉片窄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細柔毛,次脈5-10對;葉柄長2-3mm。花枝束生,常彎曲下垂,長20-60cm,節間長1.5-5.5cm;假小穗長達1.5cm;穎0-1,長約6-7mm;外稃寬卵形,具多脈,邊緣生纖毛,內稃脊上有纖毛;鱗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為2-4羽毛狀柱頭。果實紡綞形,黃棕色,易與種子分離而為囊狀果。筍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續數月之久。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現多見於農家栽培房前屋後的平地或低丘陵。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各地。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主吐血;惡瘡;犬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燒灰研末沖。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搽。
各家論述
- 1.《綱目》:治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塗之,或入輕粉少許。
-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
- 3.《四川中藥志》:治犬(咬)傷。[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