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坐落于有“锦官城”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重点大学。
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同年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 、交通大学(由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西北工业学院采矿系抽调) 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后部分或成建制迁入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和二系部分、三系整体。1958年,更名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1993年,更名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
截至2018年4月,学校占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亿元。 设17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9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466人,在校本科生29827人,全日制研究生4847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成都理工大学
英文名: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 称: 成都理工、CDUT
创办时间: 1956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
属 性: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省部共建大学, 省属重点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所属地区: 中国 四川 成都
现任校长:刘清友
知名校友:黄润秋,多吉,刘宝珺,王成善
主管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硕士点: 20个一级学科,130个二级学科
博士点: 7个一级学科,41个二级学科 个
博士后流动站: 4个
校 训: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校 歌: 《理工之歌》
主要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地球物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4 个
学校地址: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学校代码: 10616
主要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各1项
国家杰青: 4人
长江学者: 1人
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展定位: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校园介绍
成都理工大学 | |
---|---|
成都理工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地理位置优越,成都地铁7号线通过并设理工大学站。截至2014年5月,学校有在校本专科生共计29124人,其中本科生27403人,专科生1721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387人。学校校园用地2890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历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学,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1956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其它机关、部队的干部370余人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并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开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建校当年即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1551人,10月10日正式开学,专业学制4年。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11月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举办地质类函授教育。
1962年,学校改由地质部领导,各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6年。
1969年,学校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
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学生。
到1976年止,先后招收5届大学生3073名。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后,专业学制改为四年,招生794名。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至此,学校已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1984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8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成都地质学院和西南石油学院联合申请,属于联合型实验室。
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建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经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12月,经地矿部正式批复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
1995年,学校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
1996年,学校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长期稳定合作办学协议书,标志着学校与地方政府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学校与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联合建立了“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掀开了学校与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历史。
1997年,学校本部建立了第一个二级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始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
1998年,根据国家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并扩大规模招生。
1998年,地矿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签订了共建成都理工学院的协议。
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9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申报试点省级研究生院获得成功。
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2008年,学校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重点作用,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嘉奖。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466人,其中,有教授(级)277人,副教授(级)593人。截至2018年7月,获得“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2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黄润秋、刘宝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名单不全):许强、黄润秋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许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名单不全):许强、李勇、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唐川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黄润秋
省级教学名师(7人):魏贵民、许强、张哨楠、郭科、黄润秋、张成江、谭书敏
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4个):盆岭-盆山构造与油气、构造成矿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高灵敏高分辨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9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2个,名单不全):会计学、建筑学 、园林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单不全):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名单不全):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学生获奖
截至2015年4月,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10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2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3项,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7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24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48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72人次,全国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30人次,省级一等奖72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93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53项(次),省级奖励61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124项(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
博士后流动站(4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0]
院系概况
截至2015年4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学院,开办8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专业门类。
文化传统
校训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涵义:
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校标
成都理工大学校标 | |
---|---|
成都理工大学校标是双圆套特定图形、中英文的“成都理工大学”特定字样和阿拉伯数字1956的徽标。颜色为青花蓝色。
徽标内圈是以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英文“ Seeking Truth, Seeking Triumph”中首字母S和T为主要设计元素,两个字母经组合构成成都理工大学英文校名缩写“CDUT” 。
阿拉伯数字“1956”代表了学校的创建时期是1956年。
外圈的中文“成都理工大学”在上方;英文“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下方。
整体上看,校标结构优美,简洁明快,包容性强,体现成都理工大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寓示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校歌
《理工之歌》
砚湖泱泱,慧园苍苍,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我们永远铭记心上。
五洲四海,弦歌一堂,
厚德博学,桃李芬芳,
娥眉巍巍,岷江沧沧,
我们是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