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皮影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成都皮影戲 |
中文名稱: 成都皮影戲 別名: 燈影戲 隸屬: 四川西路皮影 類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成都皮影又稱燈影戲,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漢族民間藝術品種。屬四川西路皮影,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緻、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從一張牛皮雕刻成千萬美麗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讓人悲憫劇中人,也能跟隨它一起歡天喜地的迎神祈福。[1]
基本信息
成都皮影,又稱燈影戲,是四川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種。屬四川西路皮影,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緻、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使人一見傾心。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從一張牛皮雕刻成千萬美麗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讓人悲憫劇中人,也能跟隨它一起歡天喜地的迎神祈福。2011年,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藝術特點
成都皮影戲是四川同類劇種中最具代表性、觀賞性和地方特色的皮影戲類。在民間,成都皮影戲又稱「成都京燈影」。而實際上,成都皮影比以灤州皮影為代表的北京影戲更加生動傳神,精妙複雜。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皮影製作複雜精美,擁有勻稱的比例和靈活的造型,表演起來異常生動活潑。二是圖案裝飾汲取川劇表演藝術的精華,豐富傳神。三是表演過程中人數較多,既有分工又有協作,自提自唱,唱做結合。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成都皮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種類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藝術成就的民間藝術品種,也是我國皮影戲流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獨特精美的人物造型、高亢嘹亮的唱腔,形成了成都皮影戲既大氣活潑又細膩婉轉的藝術風格。
傳承與發展
成都皮影戲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它真正在民間普及,還是在清代以後。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的軍隊又把雲南皮影帶入四川。同時,隨着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影響,很多民間藝術都在四川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相互碰撞,生根開花。尤其是從東部和南部進川的外省皮影戲,經與四川原有的皮影戲結合以後,首先在川北廣袤山鄉繁榮興盛起來,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清朝乾隆年間,號稱「渭南影子」的陝西皮影又從北部傳入川北,跟當時的川北「土燈影」一起流傳到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帶成都平原。到咸豐年間,成都地區的皮影藝人充分汲取「渭南影子」和川北「土燈影」的優點,創作出被外國人譽為「最複雜的皮影」的川西影戲成都皮影。
清代周詢在其《芙蓉話舊錄》中明確記載:「燈影戲各省多有,然無如成都之精備者。」由此可見,成都皮影戲具有很高的藝術品質和廣受歡迎的群眾基礎。清代中葉,成都皮影戲廣泛地活躍於成都東大街、署襪街以及全城的會館、會所、廟會等場所,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到光緒三十年左右,成都皮影戲已成為一種成熟而影響力大的民間藝術,並輻射至周邊少數民族地區。
成都皮影在其發生髮展過程中,也一直與川北皮影和陝西皮影保持着密切的關係,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在成都附近的綿陽、閬中、南充等地區,至今仍有許多農民皮影班,活躍於鄉村和田野。三台縣熊維生皮影班、南部縣何正同皮影班、閬中縣王文坤皮影班都在當地享有很高聲譽。
現在,成都皮影戲的主要演出和展示基地設於成都木偶皮影藝術劇院,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劇院在皮影表演、影偶刻制、舞台設計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散發出新的活力。同時,成都皮影戲的影偶和道具在一些文化機構中也有豐富的收藏。如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影偶就被大量收藏於成都博物院、四川大學博物館、四川博物館、四川省群眾藝術館、綿陽市博物館以及部分區縣文化館中,為研究成都皮影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尤其是成都博物院收藏的皮影藏品,內容涵蓋了包括成都皮影在內的中國各地皮影文物,數量之多堪稱國內罕見,這也為成都皮影及中國皮影藝術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提供了大量一手的研究資料。
皮影造型
成都皮影,屬四川西路皮影,古樸、莊重、典雅、大氣的造型特點在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美觀華麗、雕工精緻、線條流暢,設色古樸不失鮮艷,其大氣、典雅的特點,給人以智慧和深邃感覺,使人一見傾心。皮影的造型全靠手上功夫,從一張牛皮雕刻成千萬美麗的影子,再幻化成百千感人的故事,小小的影子既能讓人悲憫劇中人,也能跟隨它一起歡天喜地的迎神祈福。
皮影從雕刻開始,就得經過精心挑選,用上等牛皮,經過製作除掉毛髮和血水,將四周穿孔晾乾,到最後製作成半透明的皮子,雕刻前用水潤濕再按照皮影模子畫出外形和輪廓,然後用銃子、刻刀等工具雕刻。雖然各地的皮影造型大不相同,但雕刻的過程卻都大同小異。
成都皮影按照尺寸大小,分為大皮影和中皮影兩種。大皮影身高六十至七十厘米,中皮影身高二十至三十厘米,影人按角色造型不同,由十一至十四個可活動部位組成,手上關節處比北方影人要多出一節,即手指和手掌關節分開,這就使得皮影戲演出起來更加細膩、生動。影人大多採用單眼側面造型,使得影人在表演時候緊貼窗戶上的剪影效果更為明顯。個別神怪形象使用正面或者七分臉造型,形象更加鮮明,個性突出,給人印象深刻。影人分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不同影人身段造型使用不同的雕刻花紋,再配以不同的頭子,就能成為不同的角色。成都皮影雕刻刀法以鏤空為主,兼具多種形式的圖案紋樣,最常見的有蟒紋、雪花紋、梅花紋、菊花紋、水紋、豹頭紋、虎頭紋、羽紋等圖案,總體特徵是大額頭,蒜頭鼻,上唇向外微翹,下顎緊收,以充滿智慧的形象展現於人,又不失含蓄典雅。
生角造型中,圓睜的大眼使影人顯得炯炯有神,尤其是武生造型,着裝多鏤刻雪花、梅花等紋樣,細緻緊密的鎧甲造型,北方影子中稱之為「靠」。有些在胸部、膝蓋等關節處鏤刻虎頭或豹頭紋,疏密有致,配上帥盔即是將軍,配以一般的武生頭子極為士兵,威武雄壯的形象展現得恰到好處。千變萬化,奇妙莫測,一切全掌握在操縱影子的藝人手中。
旦角造型中,微微翹起的小唇,長長的眉線,上挑的眼尾,含蓄中帶着活潑。小旦着花衫,雕刻菊花、蘭花等紋樣,閒散而有序的分布於影人的全身,展現出溫柔嫻淑的特徵,武旦配羽紋,再戴上風帽,風塵僕僕,俠女上路的感覺一觀就能感受到。再輔以精緻的髮式,簡潔的小腳,使得影人端莊而又不失嫵媚。
淨角造型中,圓圓的額頭,大睜的眼睛,謹慎而又智慧的形象不宜於表。
丑角造型中,有在面部施以顯眼的顏色或使用滑稽的着裝,有的大大鏤刻眼部,似魚狀的眼睛,緊抿着小嘴,下頜向里收緊,簡潔的幾根線條就能展現出詼諧、逗趣的特徵,看後讓人忍俊不禁。
一些道具和場景的造型,也刻畫得十分得體。無論是簡潔高挑造型的落地燈具,抑或是自由自在游弋在水中的小金魚,還是那高挑的梅瓶花架,都能體會到成都皮影在造型上刻意為之而又不做作的造型特點。
成都皮影設色大方得體,基本以紅黃綠黑白為主。大膽使用色彩對比,使影人顯得古樸大方。特別是黑,紅大色塊的經常使用,讓整個影人變得沉穩,經過幾百年的時光,更能顯現出獨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