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战国错金银铜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国错金银铜鼎

,是用来盛装流质食物的器具。铺首衔环,是用来提携的构件,常见于鼎、壶类器物的腹部。而以铺首衔环做盖钮的形制,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这种错金银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贵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点,恰在洛阳市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因此可以认为,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

简介

中文名:战国错金银铜鼎

时期:战国

馆藏地点:洛阳博物馆

出土地点: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窖藏

尺寸: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

基本内容

现藏洛阳博物馆,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窖藏出土地。

战国,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

这是战国时期极为罕见的饪食器。此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三蹄足。盖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旁边有对称的鎏金蟾蜍一对,鼎口沿一侧有一极少见短管流,两侧为附耳。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支纹,鼎足饰卷云及三角云纹,盖中及鼎腹郭饰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瓣花。整个器不仅花样图案 对称工整,而且嵌金银亦对称和谐,装饰 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1979年的一天,洛阳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劳作时,发现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闻讯赶来。

在地窖里,一件极为罕见的青铜鼎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座鼎的盖子、身子合二为一,合扣成一个扁圆的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旁边有对称的鎏金蟾蜍一对;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瓶嘴)。

此鼎以青铜铸成,外层以金银为饰,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及鼎腹饰以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饰三角卷云纹。整个鼎花样图案对称工整,装饰华丽,造型玲珑独特,放眼望去,犹如片片祥云附着鼎身,真是如锦如绣美不胜收。这些纤细流畅的纹饰,全是用恰到好处的银丝嵌错而成,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鼎,是用来盛装流质食物的器具。铺首衔环,是用来提携的构件,常见于鼎、壶类器物的腹部。而以铺首衔环做盖钮的形制,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这种错金银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贵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点,恰在洛阳市的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因此可以认为,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

西周灭亡后,周王室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迁至洛阳,建成东周王城。2000多年过去了,这件铜鼎从另一侧面展现了东周王城曾经的辉煌。

无论金还是银,在当时都属于贵金属。金银的延展性好,色泽亮丽,用金银做器物装饰,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后逐渐走向衰落。战国中期后,鎏金错金银镶嵌红铜等青铜装饰工艺广泛流行,视觉效果富丽堂皇。

古人的装饰手法有多种。“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而“错”则是用厝(cuò)石加以打磨使之光平。错金银,也称金银错,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或錾(zàn)刻出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等,锤打牢固,再用厝石将其打磨光滑,使之与器物表面相平,最后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铜器表面和金银纹饰各显出不同色泽,映衬出瑰丽的图案,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