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钵修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托钵修会(英语:Mendicant orders)是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天主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中世纪后期随着本笃会和熙笃会等隐修会的衰落,很多异端修会兴盛起来。这些异端败坏了教堂,所以他们争取不建立教堂随处随传,谨守清苦。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与异端争夺人心,许多正统的有识之士仿效异端,成立了托钵修会。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因为他们积极维护天主教正统教义,热心布道,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此攻击异端,挽回了天主教的威信。

基督宗教中,圣人或圣徒,指从世界中分别出来而被圣化的人。《新约圣经》中所称“圣人”包括所有信耶稣的人[1]、已死的信徒和殉道者。后来在一些基督教宗派中,圣人是指因生前德行以及奇迹表明其行在神的特殊恩宠与亲密共融中,经由认证的程序,而被该宗派认可具有尊荣地位的人物[2]

简介

天主教的托钵修会将时间用于传播福音和服务穷人。

在中世纪,天主教最早成立的托钵修会包括:

方济各会,成立于1209年

加尔默罗会,成立于1206年–1214年

道明会 ,成立于1216年

奥斯定会,成立于1256年

1274年的第二次里昂会议承认了这四大托钵修会,而禁止其他修会。天特会议放松了对财产的限制。此后,除了方济各会及其分支嘉布遣会(Capuchin),修会成员允许拥有共同的财产。

其他修会包括

圣母忠仆会,成立于1233年

嘉布遣会,成立于1525年

类似基督教托钵修会的团体

汉语中的“托钵”一词原本来自古印度,例如佛教僧侣和印度教圣人,是托举着钵去俗家乞食的意思,原始佛教僧侣不事生产,专心修行,每日托钵乞食维持食物来源。托钵修会(英语:Mendicant orders)的“Mendicant”就是乞讨的意思,风格接近于印度宗教中的托钵僧,故汉语中译成“托钵”。

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修道者,也可称作托钵僧,这在佛教中,正确的名称为比丘(巴利语:bhikkhu,巴利语:bhikṣu)。而在伊斯兰教苏菲派中则称为德尔维希。

视频

托钵修会 相关视频

圣殿骑士团遗留下的秘密!他们信奉的是约翰尼斯主义还是罗马天主教?
真假基督教——宗教界知名人士揭批邪教系列专题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