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原文名 Jan Amos Komenský(捷克文)
出生 (1592-03-28) 1592年3月28日(432歲)
中国香港
逝世 1592年3月28日(1592-03-28)(-79歲)
国籍 捷克
别名 Iohannes Amos Comenius(拉丁文)
职业 教师、教育家、作家与哲学家
知名作品 《大教学论》
《语言和科学入门》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捷克文:Jan Amos Komenský)(德文:Johann Amos Comenius)(波兰文:Jan Amos Komeński)(匈牙利文:Comenius Ámos János)(拉丁文:Iohannes Amos Comenius),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语为母语的摩拉维亚族人,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中文名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外文名 Jan Amos Komenský(捷克文)

别 名 Iohannes Amos Comenius(拉丁文)

国 籍 捷克

民 族 摩拉维亚

出生地 不详

出生日期 1592.3.28

逝世日期 1670.11.15

职 业 教师、教育家、作家与哲学家

主要成就 近代教育学之父

代表作品 《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

人物经历

早年失怙

1604年,12岁的夸美纽斯失去了父母;两位姐姐也相继夭折。他早年失怙,沦为孤儿,被寄养在姨妈家里。这不幸命运的打击中断了他在兄弟会初等学校的学习生活。

1608年,受兄弟会资助,夸美纽斯入普列罗夫市的拉丁文法学校学习。在校三年期间,他刻苦自励,发愤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1611年毕业后,夸美纽斯于同年3月30日被“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伯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兄弟会选中该校,是因为这所大学盛行加尔文派思潮,它和兄弟会的宗教观点大同小异之故。大学期间,他在阿尔斯泰德(1588~1638)等进步教授的影响下,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拉特克和安德累雅等人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从那时起,夸美纽斯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为祖国同胞编写一本捷克语词典和捷克文的百科全书。

在此期间,夸美纽斯于1613年在西欧作了短期旅行,访问了当时的文化名城阿姆斯特丹,并在海得堡大学听课。他还坚持写日记,日记中记载着他的著名的哲学命题:“头脑里的一切没有不起源于感觉的”。他认为只有感觉所提供的材料,才是最可靠的。

这次旅行使他领略了自然的风采,体察了民众的生活,熟悉了文化民俗。这些无疑扩大了他的视野,挖掘了他的认识,使他的思想更具生动和实际的意义。

初为人师

1614年,夸美纽斯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他以极大的热诚献身于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教育改革问题。1616年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尝试,参照克拉克的方法编写了一本小型的语法指南《简易语法规则》。

同年被选为“兄弟会”牧师,在奥尔光兹担任圣职。

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富尔涅克城。他身兼二职,既任牧师,又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他非常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常带他们出城远足。

在任教期间,夸美纽斯不忘“兄弟会”会友,除了牧师所担任的慈善事业以外,他还关心会友生活,引导他们开展养蜂业,使会友从中受益,自给自足。

夸美纽斯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潜心研究托玛斯·莫尔、康帕内拉、路易·维夫斯等人的著作;广泛阅读教育著作,撰写教育、哲学、神学等论文。同时学习绘画艺术,特别是对地图学有较深造诣,他笔下的《精制摩拉维亚新地图》于1627年出版发行,曾经多次再版,被广泛采用。

夸美纽斯初为人师,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兴趣广泛,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国破家亡

夸美纽斯的教育及研究事业刚刚起步,但时乖运蹇,三十年(1618——1648)战争爆发了,整个欧洲卷入了战火,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蹂躏。白山一战,“天主同盟军”打败了捷克军队,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驱逐、流放,财产被没收,人民遭屠杀;“兄弟会”倍受迫害。

1621年,西班牙雇佣军攻占富尔涅克,并放火烧城。夸美纽斯的家产、藏书和所有的论文手稿化为灰烬,他本人幸免于难,只带着几件仅存的衣服逃出了富尔涅克。当时妻子身怀有孕,只好回到了娘家,跟父母暂居一处。

祸不单行。1622年初,战争带来了瘟疫,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染疫丧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战争夺去了祖国的尊严和妻儿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时光。

夸美纽斯在这国破家亡的黑暗的时代,伤痛祖国的沉沦,愤恨国际间以大凌小,弱肉强食的掠夺战争,渴望和平、安宁、光明世界的到来。他以顽强的斗志,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成为反封建的斗士。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当时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他们的衣柜里堆满了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被蠹虫所蛀蚀,我们却衣不蔽体。”

夸美纽斯痛恨战争,忧国忧民,对当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节。

泪别故国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颁布了一项法令,命令把所有新教徒从捷克驱逐出境。夸美纽斯同其他“兄弟会”成员隐居在波希米亚的密林中,继续从事救国活动,并进行教育研究,教导会员子弟。他们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会”在杜布拉维查村举行元老会,会议决定马上跟波兰取得联系,要求避难,并推选夸美纽斯为谈判代表。为了“兄弟会”和祖国的利益,夸美纽斯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回奔波,终于达成了有关协议。

1627年?月31日,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须在六个月内公开信奉天主教,否则要被流放国外。因此,1628年2月,夸美纽斯同三万多户“兄弟会”家庭告别祖国,迁往波兰的黎撒城避难。

在离别祖国之际,夸美纽斯的心情极其沉痛,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在异族的统治下,痛苦地呻吟着,可她的子孙们为了生存和图强却要离开她……此时此刻,他怎么也压抑不住对祖国的炽热感情,他愤然爬上高山,面对可爱的祖国,双膝跪倒,泪如雨下,用赤子的热泪滋润着母亲的心田:“祖国啊——母亲,再见吧!”

母育学校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实际上,他也是最先研究家庭教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

夸美纽斯认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可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的镜子。”

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于操作。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

《母育学校》一经发表,就以其独有的风格广为传播,成为家长们的实用手册和母亲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南,也成了启开儿童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客逝荷兰

1668年,夸美纽斯写成《唯一的必要》一书。他把这部作品献给荷兰的鲁布拉赫亲王,恳求亲王宣扬和平,谋求公共幸福,这本书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整个一生不是在祖国,而是在流浪中度过的,我的住处时时变动,没有一个我永久住过的地方”。

1670年11月初,夸美纽斯病倒在床,可他仍不忘“兄弟会”的前途和命运,即使在临终之际,对尚未完成的“泛智论”著作还耿耿于怀,仍然不忘教育事业。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一再嘱咐要整理好他的所有手稿和草稿,以待出版,留给后世。

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带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与世长辞,遗体葬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尔登。 夸美纽斯是新教育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这位“捷克文化巨子”始终不渝地热爱着他的祖国。他是捷克民族独立的捍卫者,也是一个不懈奋战的和平战士。

“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

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并试图通过教育实验来实现“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的理想。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他以太阳的“光亮和温暖给予万物”而“不单独对付任何单个事物、动物或树木”为依据,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认为班级授课制是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他指出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儿童分成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拥有一个专用教室;每个班级有一位老师,他面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教学。他主张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儿童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每日上课时间为4小时,在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半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关于考查和考试制度,他提出建立学时考查、学日考查、学周考查、学季考试和学年考试。其中学年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通常在学年结束时举行,通过抽签进行口试,合格者均可升级,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或勒令退学。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夸美纽斯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主要著作

作品

夸美纽斯在黎撒栖身13年(1628——1640),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先帮助“兄弟会”成立了学校,并担任校长,积极从事教育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写成了《语言学入门》(1631)、《语言学初听》(1633)、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和《世界图解》(1658)等。其中《大教学论》是他的代表作。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大教学论》第39页)他把人的心灵比做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这一巨著,以它不朽的思想,经过300多年的考验,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精华和核心。

“万应灵方”

17世纪时,科学打开了迷人的、引起争论的宇宙之窗,各方面的知识急剧增长,人们正在探索一个新的世界,这是夸美纽斯的上代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夸美纽斯敏感地觉察到了正在发生的这一变革,提出了“泛智”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人们的智慧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泛智”思想的提出,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理论和等级制度。夸美纽斯认为,所有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文化状况,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他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驳斥了“天性愚笨者不能受教育”的错误思想,断言“人的智力生来虽有差异,但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智力低到不能受教育的人。”(《大教学论》第69页)

夸美纽斯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力,可以使他们掌握较广泛的知识。这样,人们“可以相互激励,互相敦促,消除混乱,摆脱贫困,抵御卑污影响,从而迎来社会的安定、民族的独立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幸福。”他把泛智论称为医活人类一切病症的“万应灵方”。他虽然过分地肯定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没有看到社会混乱的真正原因,但这一思想仍不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泛发展教育的民主要求。1639年,他的“泛智论”写作提纲以《泛智的先声》(又译《泛智的导言》)的书名在英国发表,博得了欧洲文化界进步人士的赞赏,也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重视。

人物影响

启蒙智慧

在匈牙利工作期间,夸美纽斯致力改革,开拓创新,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世界图解》一书。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该书构思新颖、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堪称教材一绝。

夸美纽斯在序言中,就说明了本书的特点:“这部书篇幅不大,但它是整个世界和整个语言的鸟瞰,里面充满了插图、事物的名称和描述”。所以,他把《世界图解》称为“世界一览”。

《世界图解》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到了动物界、植物界,还涉及到了人类,人类的起源、各年龄阶段、人类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道德的特征、人在家庭、城市社会、国家和教会里的关系等内容。附插图二百幅,均出自作者之手,图画逼真生动,形象鲜明。它们和文字对应相配,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这就使儿童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陶冶,形象思维的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了思维习惯,启开了智慧之门。

从《世界图解》中,人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绘画素养和惊人的构思,也可以窥视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把知识、绘画和美感溶为一体,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教育的进步潮流。难怪有人说;“《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思想的结晶和象征”。

《世界图解》于1658年出版发行,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曾流行近二百年之久,夸美纽斯因此而获得了世界声誉。德国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主张应以《世界图解》作为初级语言教学的教材;德国思想家、文学家歌德(1749——1832)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也对这本书以高度评价,称夸美纽斯是“儿童插图书的创始人”。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征字母表)出自《世界图解》一书。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画图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

夸美纽斯认为,传统的机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发音练习之中,学而生厌。针对这种弊端,他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编排出“象征字母表”,使死的字母变成了会发音的“活字母”。

在《学校——游戏》剧本的第三幕第三场中,夸美纽斯描绘了他发明的“活字母”的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来吧!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画。

学生:老师,我们很愿意这样做。

教师:(手指着第一幅画)这是什么?

学生:鸟。

教师;说得对。什么鸟?

学生:不知道。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你知道吗?

学生:也不知道。

教师:这是乌鸦。你们知道它怎么叫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它这样叫;啊——啊——啊。你们学它叫吧!

学生:啊——啊——啊。

教师:对。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怎么写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来教你们。这儿是“A”的写法。你们每个人在任何书里看到这样的字形,一定要象乌鸦叫一样“啊——啊——啊”地读出来。

教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学生:想知道。

教师:那很容易学。伊生,你来开始写一写,让其余的人看看。这儿是画图用的木制笔杆,用右手的三个手指这样握住它,然后自上往下这样写(大家都摹仿,最后教师又说),这儿是粉笔,把这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字母的旁边,看,你们已经学会写这个字母了。你刚才写的,怎么念出来呢?

学生:“啊”。

教师:念得对,很好。

夸美纽斯的“活字母”在初步识字教学的历史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后拼音识字教学法的一切演变,都发轫于此。

和平使者

1654年,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从事“泛智论”的研究。这年4月,“三十年战争”波及到波兰,波兰当政者怀疑捷克“兄弟会”支持瑞典人,遂将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会”失去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夸美纽斯的住宅、图书馆和他准备了40年之久的《捷克语宝库》手稿也毁于一旦。夸美纽斯又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夸美纽斯一生中,屡遭战争之害,饱受流亡之苦,更有亡国奴的难言之隐,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只靠教育是难以得到和平的。因此,他晚年主要从事政治、宗教的研究,以寻求和平之道,渴望民族独立。晚年,他写成《关于改进人类事务的总建议》(共七卷)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全面改善人类社会事务的方案。

为了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夸美纽斯提议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光明委员会”,负责搜集和推广各国的科学发明;帮助落后国家发展文化教育;在各国设立科学院、各种科学学会,开办图书馆,翻译和出版各种图书资料。为了改进宗教事务,他主张各国教会在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成立“世界宗教法庭”,消弭教派纷争。为了改进政治事务,他建议组成一个处理国际政治事务的最高机构——“世界元老院”,以制止战争,“保卫公共幸福”。

1667年5月,夸美纽斯把新作《和平天使》寄给英国和荷兰的代表,以“和平天使”的身份,呼吁全世界一切民族,在讨论国际关系时,应宣传宗教宽容思想。

夸美纽斯在晚年,为世界和平而大声疾呼,真可谓是渴望和平的使者。

视频资料

夸美纽斯的一生

参考文献

【教育观点】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自然

【教育观点】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教育要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