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軍政幹部的學校。學員既有久經考驗的革命戰士,也有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獻身革命的知識青年。
1937年11月,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凱豐和呂驥於1937年為抗大寫的這首校歌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潑、富有朝氣的特點,又有進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和不斷前進的氣勢。它形象地表現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邁的革命氣概。隨着抗大畢業生的足跡,這首歌在抗日根據地廣泛流傳,並成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為後人傳唱。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老藝術家演出團
詞:凱豐
曲:呂驥
黃河之濱
集合着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同學們
積極工作艱苦奮鬥
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
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着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創作背景
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1937年11月,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
凱豐受領任務後興奮不已,夜不能寐。他根據黨中央賦予抗大的任務,望着一群群熱血青年感慨萬端:自抗大創辦後,除來自紅軍部隊和抗日前線的將士外,還吸引了一大批愛國之士,他們放棄了優越的家庭生活,從海內外匯集於寶塔山下,尋找抗日救國的真理,探索民族救亡之道。這些愛國知識青年中,有著名專家學者艾思奇、任白戈等;有表演藝術家呂班、田方、孫維世等;有作曲家賀綠汀、鄭律成等;有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楊虎城的兒子楊拯民、馮玉祥的侄子馮文華、傅作義的弟弟傅作良。朱德總司令也把自己的兒子朱琦送到抗大學習。其中還有國際友好人士朝鮮人武亭、越南人洪水等。
當時,學員們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在毛澤東同志親自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校訓的薰陶下,白天苦練殺敵技能,晚上伏案苦讀。抗大創辦9年多,共培訓10多萬軍政幹部。
一幕幕感人情景讓凱豐心潮澎湃。很快,他就將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歌詞交給了年僅27歲的青年作曲家呂驥。11月10日,呂驥反覆吟誦着歌詞,心如潮湧,一串串音符挾着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僅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他便完成了譜曲任務。此後,由呂驥當場唱給時任抗大副校長的羅瑞卿等領導聽。羅瑞卿激動地說,我聽過不少校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歌。從此,《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從校園傳遍延安,飛越萬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線,並一直傳唱至今。
為了弘揚抗大的光榮傳統,1989年1月9日,作為抗大傳人的國防大學在召開的首屆黨代表大會上,正式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確定為國防大學的校歌。從此,國防大學校園上空每天都飄蕩着《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每逢集會、開學和畢業典禮時,將校學員們總是滿懷激情地唱起這首催人奮進的校歌。這首歌激勵着全校師生們奮發進取,為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而奮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