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抗旱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抗旱性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抗旱性是指乾旱屏蔽和耐旱兩方面。高等植物主要通過乾旱屏蔽(drought avoidance)方式抵抗水分脅迫,其表現如某些植物(玉米、水稻等)在乾旱條件下出現葉子捲曲,以減少水分丟失。

特性及舉例

有些植物則是氣孔內陷,並存在蠟質保護性物質,葉片小或退化,以減少蒸騰作用;有的則是根系分布廣而深,輸導組織發達,能增強對水分的吸收及運輸,有利於保持植物的水分平衡,避免發生水分虧缺。許多低等植物如苔蘚、地衣等可通過耐旱性(drought tolerance)方式抵抗乾旱,它們的原生質具有能忍耐脫水而不受永久性傷害的能力。大多數高等植物(除種子及花粉外)耐旱性很弱。

抗旱機理

以茶樹為例:

在茶園乾旱條件下,茶樹的氣孔關閉,光合作用嚴重受阻;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而水解酶的活性加強,使蛋白質、澱粉、蔗糖等水解。同時茶樹體內水分從水勢高的部分流向水勢低的部分,造成水分再分配。耐旱性強的茶樹品種其形態結構通常表現為:葉面積較小,表皮角質層發達,多茸毛,葉組織緊密,柵狀組織和葉脈發達,

氣孔小而下陷。生理特徵表現為氣孔保衛細胞對光照、水分變化敏感,早晨氣孔開張度較大,中午體內水分減少時,關閉較早;乾旱時能抑制分解酶的活性,細胞滲透壓大,吸水能力強,原生質具有較強的黏滯性、彈性和親水性,抗萎蔫。缺水時原生質透性破壞程度小。不同茶樹品種、不同生育階段其耐旱性不同。喬木型和小喬木型大葉類品種(如福建水仙、政和大白茶、雲南大葉茶等)葉大柄長,葉脈稀疏,耐旱性較弱;灌木型中小葉類品種(如鳩坑種、龍井種等)角質層厚,葉小柄短,葉脈較密,耐旱性較強;青壯年茶樹較幼苗期及衰老期茶樹耐旱性強。採用萎蔫法能直接鑑定不同品種(或品系)耐旱性的強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