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抗,汉语一级字 ,形声字,读作:kàng。文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从手,亢声,本义为抵御,抵抗;引申义为不顺从,违抗,不妥协,刚正不屈。又表示匹敌、对等。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抗

外文名称; contradict

拼音; kàng

注音; ㄎㄤˋ

部首; 扌

总笔画; 7

异体字; 扛、伉、ࢪ�、杭

字级; 一级字

统一码; 基本区 U+6297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笔顺编号; 1214135

五笔; rymn(86)rywn(98)

仓颉; qyhn

郑码; dsqd

四角; 50017

平水韵; 去声 二十三漾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手,亢声。或从"木",表示用来抵抗的工具。基本义是抵抗、抗拒。《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墨子·非攻》:"(智伯)欲以抗诸侯。"引申为不顺从,违抗。又引申为不妥协,刚正不屈。

又表示匹敌、对等。《史记·刺客列传》:"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北史·李义深传》:"幼廉抗声曰:李幼廉结发从宦,誓不曲意求人。" "抗"有的从手,小篆中有或体从木。"抗"和"杭"本是一字异体,后来两者发生分化,"杭州"的"杭"用"杭","抵抗"的"抗"用"抗",意义有别了。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捍也。从手亢声。杭,抗或从木。

说文解字注

捍也。

既然夕礼注曰。抗,御也。左传曰。以亢其雠。注云。亢犹当也。亢为抗之叚借字。周礼。纲恶马。注云。纲读为以亢其雠之亢。书亦或为亢。亢,御也。禁也。纲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义为高抗。既夕注曰。抗,举也。

从手。亢声。

苦浪切。十部。

抗或从木。

若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读胡郎切。乃ペ之讹变。地名馀杭者、乃秦政舟渡处也。

=康熙字典

亢《唐韵》苦浪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浪切。$音伉。《说文》:捍也。《仪礼·既夕》:抗木横三缩二。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

又《广韵》:举也。《礼·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注: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

又《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疏:歌声上响,感动人意,如似抗举也。

又以手举物也。《淮南子·说山训》: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韵》:抵也,敌也。《前汉·货殖传》:子贡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又扬子《方言》:县也。山之东西曰抗,燕、赵之郊,县物于台之上谓之佻。

又《集韵》居郞切。音冈。与㧏同。亦举也。《诗·小雅》:大侯既抗。笺:举鹄而栖之于侯也。《毛传》苦浪反。《朱传》居郞反。

又《唐韵》胡郞切。《集韵》寒刚切。$音杭。义同。蔡邕《释诲》:九河盈溢,非一ٽ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说文》:抗或从木。徐铉曰:今俗作胡郞切。别见木部。[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