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彦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折彦质(约1080—1160),字仲古,别号介之。陕西河西府州(今陕西府谷)人。
宋麟府折家第七代名将,文武兼备,父折可适。
人物专题
基本信息
姓名 折彦质
|
字号 字仲古,别号介之
|
民族 汉族
|
官职 枢密院事
|
出生地 山西大同
|
出生时间 约1080年
|
去世时间 1160年
|
所处时代 北宋
|
主要作品 抗击金国侵略
|
主要成就 《雷州苏公楼》、《寇莱公庙》、《超然亭》、《渡海》
|
人物生平
金军攻打开封时,与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在南关、黄河等地与金兵血战。后任知枢密院事,与岳飞、韩世忠等协力抗敌,每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恨。
曾筑“葆真”草堂于寿安锦屏山中,因此自号为葆真居士。崇宁时进士。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徙河西府州(今陕西府谷)。五代至北宋,我国黄河上游地区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政治局面变幻无常。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辽、北汉、北宋和西夏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就在这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黄河以西,“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宋史·折德扆传》)。折彦质七世祖折德扆屡立战功,曾经担任后周静难军节度使等职务。其女嫁与杨业,即《杨家将》传说和演义中著名的佘(折)老太君。折彦质的父亲折可适也是战功卓著,曾经担任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州、知镇戎军等职务,最后卒于知渭州(今甘肃平凉)任上。折彦质的哥哥折彦野在徽宗时,官西染院使,为秦凤路第一副将,屡立战功。折家将可谓是宋朝的“西北长城”。折彦质“振七世之家声,为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广交游,所知多一时贤臣名士”(韩荫晟《折彦质传》),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父亲知渭州时,折彦质于大观四年(1110年)以朝请郎的身份担任直秘阁参军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和宦海生涯。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擒辽主天祚帝,下燕京,围太原,直逼开封,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折彦质与种师道、姚平仲、姚古等率军勤王,在南关、黄河等地与金兵血战。六月,朝廷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折彦质为勾当公事前往救援被金兵围困的太原。折彦质随制置副使谢潜自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出兵,与金兵血战四天,最终因为金人增兵未能成功。但是他的将才得到朝廷认可,被擢升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在与金兵的对峙中,他多次与金兵统帅粘罕通信,表达停战修好的愿望,“愿戒守兵之官,按兵不动,勿相侵扰,以俟盟誓之必成,和好之永结”。折彦质绝不是投降派,而是希望罢兵息战有利于双方百姓,应该是有前瞻眼光的,但是在兵临城下的局面中只能是一厢情愿。
十一月,朝廷要求折彦质极力保守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及汾州一带。平阳为汾、隰等路帅府,而平阳知府林积仁压根没有打算坚守,朝廷所差都统制刘锐也不肯用命,最终平阳府陷落,威胜、隆德、泽州相继失守。金人长驱南下,彦质以宣抚副使领兵十二万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共守黄河,但未及战斗宋师尽溃。折彦质因此责授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宋史·钦宗纪》)高宗即位后,赏功罚罪,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乙酉再被“责授散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李纲《建炎时政记》)。
折彦质本为将门之后,自身也极具将才,但是在对金兵的战斗中却少有胜利,最终还被流贬海外,究其原因,是与宋朝朝廷的腐败和军队的软弱密不可分的。即便是军事天才也难以扭转根本局面,折彦质可谓是生不逢时。正因为这种情况,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隅,最终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
折彦质自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昌化军安置,到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复龙图阁直学士,赋闲时间长达五年时间。在到达昌化军之后,他按照惯例给朝廷上谢表,如此说:“不知沧海之深,但见恩波之阔。”说自己虽然不能领会宦海风波,但是对皇恩还是铭记在心的。当然,这只是向朝廷表达忠心的一种姿态而已。空有报国之志的折彦质被贬海南,心情的抑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可以从他当时的诗作中窥见其心结。
作为武职的折彦质,却也擅长诗文,除了他写给金国元帅粘罕的3封书信尚存外,《全宋诗》录其诗18首,其中多首与贬谪海南有关。赴琼路上,他经过雷州,那里有寇准和苏轼、苏辙兄弟的遗迹,因此写下《雷州苏公楼》和《寇莱公庙》进行慨叹,一方面写出对这些人物的景仰,另一方面却又体现出自己前程未卜的忧心。在儋州写有《超然亭》:“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登高远眺,不但没能释怀,反而因为看见大海苍茫,高山重叠,让自己回首不堪往事,再联想北归无期,鬓毛斑老,悲凉、低沉的心绪不言自明。但是,他毕竟经历过很多人和事,也能适当排遣心中的郁结。《渡海》如此写:“朝宗于海固愿也,一苇航之如勇何。浅着惊呼过又喜,此生是等事尚多。”说不准今后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呢,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由于史料欠缺,我们无从查考折彦质在海南五年的具体情况,但是南宋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卷125中有如此记载,“至郡,与儋士许廷惠辈效温公真率会,为乡约,每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与焉。”在放松自己心性的同时,折彦质多与当地名士交游,从而度过几年的南贬生活,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武将的文士佳话。
许廷惠本名许康民,其父许珏为流寓儋州名士,“精于《易》书,论灾祥有验”,与苏轼交游甚多。许康民跟随父亲久居儋州城东,在建炎年间“于大江桥建湛然庵以居”(万历《儋州志·流寓志》),为当地名士。李行中则是绍兴年间昌化军知军。宋朝宰相司马光(曾被追封为温国公)罢政居住于洛阳时,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真率会”实际上是文人间的雅集。折彦质到达海南儋州之后,因为报国无门以及身处蛮荒之地,心情抑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很快找到能够交心的朋友,那就是寓儋名士许康民、知军李行中以及当地占卜大师王六公等人。他们像当年司马光处于人生低谷时期一样,约定每五天聚会一次,游山玩水,写诗作赋,饮酒作乐,从而使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折彦质非常感念这些朋友在他人生低谷时期的相伴,在离开儋州北返时,分别写有《留别许廷惠》:“架空作屋才容膝,中有道人能湛然。门外红尘虽扰扰,枕边清梦自翩翩。君如海燕时须到,我似江鸥日又迁。回首石桥桥上月,与谁同赏第三年。”《留别王六公》:“六公八十尚占星,授法东坡今大成。此岁得归言不食,几时当雨信如盟。误人功业忍更问,老我林泉如可营。他日疑谋谁为决,无由重到访君平。”感恩、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将门世家,虽然屡遭贬谪,折彦质内心深处的仕宦意识从未曾泯灭。一旦接到北返的消息,内心的激动是不言而喻的。《北归渡海》如此写:“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焕然。”盼望君恩照耀,能够给予自己报效朝廷的机会。
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折彦质复龙图阁直学士,并被命令即刻返回京城,他已经度过了5年南荒岁月。这时正值洞庭湖的杨幺作乱,“湖湘谋帅”,尚在广西的折彦质被委以重任,担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在王燮、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的配合下,于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剿灭杨幺。因与王燮不和,改知静江(今广西桂林)。九月,金联合和伪齐自淮阳分道南犯,举朝震恐。左中大夫、知枢密院事赵鼎荐折彦质为川、陕、荆、襄都督府参谋官,随后不久又为枢密都承旨,星夜兼程赴任,较好地缓解了军事危机。
绍兴五年(1135年),折彦质返回临安,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又为兵部尚书。绍兴六年(1136年),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权参知政事,与赵鼎、张浚等同掌朝政。同年十二月,因赵鼎和张浚之间的争斗导致赵鼎罢相,折彦质系赵鼎极力举荐,因此也被免职,黜知洪州(今江西南昌)。绍兴七年(1137年)赵鼎复相,折彦质也因此起知福州。但一年多之后,赵鼎再次罢相,秦桧独揽朝政。作为赵鼎旧交以及抗战派代表的折彦质因此受到秦桧的强势打击。折彦质被免职后居住于信州(今江西上饶),过着赋闲生活,但是他的政敌依然不放过他。绍兴十五年(1145年),侍御史汪勃投秦桧所好,说“彦质顷任枢府,怀奸误国。今居冲要之地,分守臣吴说私相议论,妄及朝廷”,而且再次强调说他是赵鼎同党,因此被贬郴州安置。折彦质到郴州一住便是10年。一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才得以离开。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折彦质被允许任便居住,随即又被复官端明殿学士、左朝请大夫,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垂垂老也的75岁老人了。二十六年春知广州,随后不久移知洪州。这时正值秦桧党羽万俟卨当政,欲借用当年与王燮不和之事来罗织罪状,幸好被高宗阻止。二十七年(1157年)十二月,彦质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九年(1159年)十一月,折彦质以左中奉大夫致仕。绍兴三十年八月癸丑,逝世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人物评价
- 折彦质是一个忠勇爱国的将领,屡遭贬斥却不改初衷,可谓是秉承将门家风,可惜的是时运不济,长久以来也没有得到史家的关注。《宋史》也遗漏其传记,实在是遗憾。折彦质生不逢时,未能就平生所学展一生之志,今人韩荫晟感叹说:“空怀济时之术业,枉蕴忧国之丹诚。”当为知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