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報國寺,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鳳凰坪下,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畝。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報國寺,原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歷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維修、擴建的次數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鐘樓、鼓樓、茶園、法物流通處,使報國寺更加莊嚴。
中文名稱 報國寺
地理位置 峨眉山麓的鳳凰坪下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8元
海 拔 533米
建造時間 1573—1619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四川省峨眉山市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歷史沿革
報國寺,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1] 。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為普賢菩薩,因為峨眉山是普賢道場;道教是廣成子,據說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過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輿,和孔子同時代,楚王請他去做官,他裝瘋不去,後來隱居峨眉山。會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釋、道有過一段融洽的歷史。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聞達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御賜「報國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廣惠擴建;解放後多次維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門。
主體建築
報國寺殿宇雄偉,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賢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山門的「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王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隻「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報國寺,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報國寺山門對面的鳳凰堡上有「聖積晚鐘」亭,亭內懸掛一大鐘,名叫「聖積寺銅鐘」,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別傳禪師鑄造。鍾高2.8米,鍾唇直徑2.4米,重12.5噸,有「巴蜀鐘王」之稱。鐘體上鑄造了晉、唐以後歷代帝王和與峨眉山有關的文武官員及高僧名諱,有捐贈鑄造銅鐘的信眾姓名,並刻有《阿含經》經文和佛偈,以及《洪鐘疏》銘文,共6萬多字[2] 。該鐘原掛在聖積寺,聖積寺毀後,此鍾移至報國寺。聖積銅鐘的鐘聲清越,遠播數里,迴蕩于山林曠野之間,使人頓忘俗念,有詩云:「晚鐘何處一聲聲,古寺猶傳聖積名。縱說仙凡殊品格,也應入耳覺心清」。
住持簡介
永壽法師,1963年生,四川省富順縣人,1982年出家,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樂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四川峨眉山佛學院院長、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樂山市政協常委會委員、峨眉山市政協副主席、峨眉山市報國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