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梢寺摩崖造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拉梢寺摩崖造像
|
|
|
拉梢寺摩崖造像
拉梢寺摩崖造像是国北周佛教摩崖造像。 拉梢寺又称大佛崖,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东25公里鲁班峡响河沟北岸。 原有崖前寺院建筑,现已不存。 崖面险陡,高60余米。其上有北周巨大的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一铺。 佛结跏趺坐,高近40米,低平肉髻,面相浑圆,眉宽眼大,鼻阔唇厚,颈短肩方。
概述
据大佛左胁侍左侧造像铭,可知营造时间约在公元559 年间。 佛座中间龛内造像经宋代重修。壁画少量为唐至元代补绘,余皆为北周原作。 拉梢寺摩崖造像规模巨大,运用浮塑手法,简练概括,形象塑造显示出北周佛教艺术庄重、朴实的独特风格。 大佛庄严, 菩萨慈蔼,佛座装饰精美,整体效果宏伟壮丽。
拉梢寺气势雄伟、古朴壮观,因有我国和 亚洲之最的、高40多米的 摩崖高浮雕大佛造像而闻名于世。据传,建寺时自崖脚积木至巅,功毕逐次拆木而下,故名拉梢寺。 历史
拉稍寺创建于北周,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 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 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 艺术水平较高。 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 佛坐莲台上,镌有 狮、 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周围诸多 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 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 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 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拉梢寺
国北周佛教摩崖造像。 拉梢寺又称大佛崖,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东25公里鲁班峡响河沟北岸。 原有崖前寺院建筑,现已不存。 崖面险陡,高60余米。其上有北周巨大的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一铺。 佛结跏趺坐,高近40米,低平肉髻,面相浑圆,眉宽眼大,鼻阔唇厚,颈短肩方;身着紧窄的通肩袈裟,施土红色,绘石绿色田相纹,双手叠于腹前作禅定印。 佛两侧胁侍菩萨立像,高髻宝冠,宝缯垂肩,着绿缘红色僧□支,披巾绕肩穿肘而下,腰束裙,跣足,双手捧莲枝供养。 佛、菩萨像两侧画成排的弟子、菩萨和力士等群像。方形佛座分上下6层浮塑仰莲、卧狮、卧鹿大像,中间开一尖拱楣浅龛,龛内塑一立佛二菩萨。 这铺造像上方筑木构风雨檐,右方有上下2层塑像,上层为5立佛,下层为10立佛,大部已残,又开圆券龛8个,其余崖面满绘说法图、 千佛、 飞天等壁画。
据大佛左胁侍左侧造像铭,可知营造时间约在公元559年间。佛座中间龛内造像经宋代重修。壁画少量为 唐至 元代补绘,余皆为北周原作。
拉梢寺摩崖造像规模巨大,运用浮塑手法,简练概括,形象塑造显示出 北周佛教艺术庄重、朴实的独特风格。大佛庄严,菩萨慈蔼,佛座装饰精美,整体效果宏伟壮丽。
故事传说
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笔者来到甘肃省武山县拉梢寺大佛崖下。 凸现在眼前的是,1400年前先民在大佛崖上创作的摩崖造像、壁画、浮雕。 观赏这些历史遗珍,你会想到那个时期,社会与人、自然与人的主题变奏曲,人在那个物质极其困难情况下的生存欲望、意志和力量的生命体验。生命哲思都是宗教的主题:人的主题。你会感到生命的成长、生命的顽强、生命的负重与拼搏,无不透露着宗教象征艺术的力量。
北朝时期,僧侣艺术家在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年代,在“欲登太行雪暗天,欲渡黄河冰塞川”,有家难投,有国难奔之际,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拉梢寺大佛崖下“砍尽北山柴,修起大佛崖”。那种为佛教艺术献身的气魄,实在令人钦佩。 据传说:他们把 武山洛门镇北山周围树木都砍下来,堆积得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样高,当作脚手架。 然后从上而下,用凿刀、色彩、泥巴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辛苦劳作,开始了这一浩大工程。 他们积年累月地用辛劳和汗水宣泄根植于他们心灵深处蓬勃的生命活力和虔诚的宗教激情。这无形之中给拉梢寺摩崖石刻及塑像,赋予了浓郁的宗教情调和写实的抒情风格。 不知何年何月,善男信女们功德圆满,金碧辉煌的大佛崖终于大功告成,然后把堆积得如山的树梢从上而下地拉走,由此得名:“拉梢寺”。 拉梢寺系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与比丘某某合建。 其中保存了北周至元代各时期佛教艺术作品,并保存有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公元559年)阴刻楷书题记。 在拉梢寺大佛崖上部有浮雕3尊。中间一佛为 释迦牟尼,高约41米,占崖面2/3,趺坐于莲台之上。一足外露,足正中有一佛冠的线雕,坐势显得十分柔顺随意,飘然有升腾之状。 两边是胁侍菩萨,身高50余米,头部略低于佛头,身肢贯通于上下两部,手持莲花,缨络垂珠,赤脚站立,满面笑容,仿佛在为远道而来的香客祈祷,祝福他们在西行的路上平安吉祥。 造像刚健淳厚,和炳灵寺169窟(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风格略同,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的重要资料。大佛莲座下系第二个单元的构图。莲台下的浮雕用大莲瓣相隔,有狮、鹿、象三排。在早期佛教艺术中回避了佛陀的形象,而采用各种动物、花木图案,用借代的手法暗示某些宗教寓意。 狮、 鹿、 象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化身。 仔细观赏形态各异,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三排浮雕既有细节的交待,又保持了总体的统一、和谐,塑造手法及线条疏密,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美的装饰风格,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健陀罗艺术造型拙朴的情趣。 浮雕、线雕等手法结合一体,自由、凝练,既发挥了雕刻的艺术美,又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其形象逼真,活跃崖上,为其它石窟所罕见。 如果说拉梢寺保存的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宇文毓阴刻楷书题记,是大佛崖的创建年代,那么这三排优美的浮雕就可以证明:北周(公元557—581)这个历史较短的王朝,开启了 中原和 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
形态描述
佛学研究网天水讯拉梢寺又称大佛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城东25公里鲁班峡响河沟北岸。 原有崖前寺院 建筑,现已不存。 崖面险陡,高60余米。其上有北周巨大的 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一铺。 佛结跏趺坐,高近40米,低平肉髻,面相浑圆,眉宽眼大,鼻阔唇厚,颈短肩方;身着紧窄的通肩袈裟,施土红色,绘石绿色田相纹,双手叠于腹前作禅定印。 佛两侧胁侍菩萨立像,高 髻宝冠,宝缯垂肩,着绿缘红色僧□支,披巾绕肩穿肘而下, 腰束裙,跣足, 双手捧莲枝供养。 佛、菩萨像两侧画成排的弟子、菩萨和力士等群像。 方形佛座分上下6层浮塑仰莲、卧狮、卧鹿大像,中间开一尖拱楣浅龛,龛内塑一立佛二菩萨。这铺造像上方筑木构风雨檐,右方有上下2层塑像,上层为5立佛,下层为10立佛,大部已残,又开圆券龛8个,其余崖面满绘说法图、千佛、飞天等壁画。
据大佛左胁侍左侧造像铭,可知营造时间约在公元559年间。 佛座中间龛内造像经 宋代重修。壁画少量为唐至元代补绘,余皆为北周原作。
武山水帘洞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由 水帘洞、 拉梢寺、 千佛洞和 显圣池四个部分组成。 甘肃武山县响河峡谷中,有一处名叫“水帘洞”的地方。 而保留至今的北周摩崖浮雕,以42.3米的高度成为亚洲第一。 亚洲第一摩崖浮雕隐身山中从兰州坐火车或是乘汽车出发,只需3小时即刻到达,所以相距300公里的路程并不觉得遥远,而水帘洞就坐落在距武山县洛门镇向北10公里的响河峡谷中。据 武山县志记载,早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是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礼佛圣地。 至今保留有北周开凿的显圣池、水帘洞、拉梢寺和千佛洞4个单充元,有历代造像百余尊,壁画2000多平方米,建筑物10余座,舍利塔8座,并有10余筒题记碑刻。 1963年2月公布为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上触人文景观与天然风光于一体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旅游景点。
闻名于世的拉梢寺“一佛二菩萨”是水帘洞最具特点的浮雕造像,其身高42.3米,堪称亚洲第一摩崖浮雕。 该浮雕在青狮、白象、卧鹿和大面积壁画的映衬下,气势雄宏,令人称绝。其中水帘洞石窟中的壁画,以造形准确生动、着色鲜艳亮丽、体态丰满优美而被专家赞不绝口。
露天石窟寺全国少有:水帘洞石窟群,东邻麦积山,西接炳灵寺,其造像风虽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 这种把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融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于一体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国仅此一例。而有开有合的亭台楼阁,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雄伟气派,也为水帘洞景观增色不少。 耐人寻味的“麻线姑娘”神话传说,也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因此每年2月份的菩萨庙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更是陇上一道风景。 另外,显圣池石窟除北朝的塑像残痕和壁画外,显圣冰乳半年不融,是人们纳凉避暑的顶好去处。千佛洞石窟栈道把壁画塑像层层隔开,绘画的飞天满壁风动脱壁欲出,木骨泥塑弟子虔诚逼真,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
奇树异草怪山鬼峰更显神秘:神奇的“苕刷树、火棍树”盘根错枝、姿态横生,状若飞龙,虽凌空生长几百年而不枯;茂密的山林植被,生生不息的无名小花小草,都给这座幽静的山寺增添了莹莹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再加上因第三纪造山运动而形成的丹峡地貌,鬼斧神工般造出的 一线天、试斧山、 象鼻山、 莲花峰、笔尖山、单乳峰等奇山怪石,以及不同季节?缦值亩捞鼐肮郏?都给水帘洞风景区增加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品位。
亟待保护
2006年8月18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境内的水帘洞石窟群大部分壁画和雕塑严重剥落和风化,自然破坏严重,保护现状堪忧。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达42.3米的亚洲最大的“一佛二菩萨”摩崖浮雕造像。 摩崖浮雕建造于一块向内凹陷的山体上,浮雕由西方狮子、羚羊、浮雕大佛、壁画等5层组成。 大佛及周围的大部分壁画和塑像已严重脱落或断朽。
古代建造大佛时,采用木箍泥塑和石胎泥塑两种技法,因为年代久远,木头因虫蛀、腐朽极易损坏,壁画也会因为风吹雨蚀而部分脱落。在拉梢寺石窟残损严重的雕塑中,最具价值的“一佛二弟子”只剩下上半身,风化严重。 位于泥塑佛左边的菩萨塑像,造像丰满,面带微笑,双目慈祥,被誉为“中国的维纳斯”。 然而,这件珍贵的艺术品也只剩头部,随时都有从摩崖脱落的危险。
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陈建平介绍说,水帘洞石窟群壁画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 但2000多平方米壁画全部裸露在外面,自然破坏严重,保护难度非常大。 据悉,这批重点文物的严重破损已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 甘肃省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做出前期保护的规划方案。国家文物局也将对武山水帘洞石窟群进行抢救性保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