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拉穆古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拉穆古城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作为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肯尼亚拉穆古城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中文名 拉穆古城

外文名 Lamu Old Town

国 家 肯尼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1

简介

作为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肯尼亚拉穆古城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古城的人们正在寻求发展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位于肯尼亚东部的拉穆古城其实就是一个濒临印度洋的小岛。一踏上这个小岛,就会有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港口边矗立着几个世纪前的大炮,手工艺人们在一凿一凿地雕琢木门。数百年来,岛上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出岛,进岛如果不是骑驴就要乘船。狭窄曲折的街道只能供步行者或者是驴子来往。岛上共有2万多渔民居住,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男人们仍然穿着长袍,女人用黑边布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这里大多数建筑的历史都能追溯到中世纪,至今十分完好。拉穆人吸收着外来的一切,异域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拉穆古城。谢赫艾哈迈德·巴达维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古城,到他已经是第十代了。

建筑特色

拉穆建筑的三大特征,为繁复雕花的木门、门前的玄关,和内藏的中庭,其中门前玄关,相当于大门往后退出一个空间,多砌出两条与门垂直的石椅,这一点是顾及回教妇女不得抛头露面,为让外人造访留在门外谈事而建[1] 。今天的拉穆镇虽小——从这头走到另一头仅需要40分钟——但是,鼎盛时期的痕迹仍然很明显,尽管常常遭到破坏。许多19世纪的大官邸仍然存在;使房屋变的雅致的新雕刻门、复杂的珊瑚制品以及硬木家具在这个岛上仍然能找到。长久以来,拉穆的商人们漂洋过海到达波斯湾甚至远至葡萄牙,他们不但带回了异国的商品,更带回了异域的文化。经过了与本土文化逐步的磨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拉穆当地班图人独特的语言与生活方式。传自波斯湾的铜制造型大门,以及独特的古老珊瑚建筑都是拉穆文化的骄傲。

文化

19世纪末蒙巴萨取代拉穆的贸易地位,1890年皇家东印度公司接管海岸省份,沿着港边盖了不少房子,与回教领袖共同管理拉穆,1963年随着肯尼亚独立,拉穆也正式回到非洲的怀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众多旅客的眼光。拉穆古城是最能代表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历史的遗迹。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就在这里建立集镇,同时带来伊斯兰文化,至今岛上还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公元10世纪,拉穆古城的大规模兴建正式开始[2] 。外来伊斯兰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了斯瓦希里文化,与英语同为肯尼亚官方语言的斯瓦希里语也在这里诞生。今天,斯瓦希里文化已经成为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的主流文化。21世纪的拉穆,跟300多年前并没有太大差别,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彷佛让不断前进的时代也遗忘了它……石造城镇、雕花木门,蒙面的非洲妇女、戴着圆帽的黑人男子、穿着长袍的小孩、载着货物的驴子,皆在狭窄的巷弄里钻进钻出,一天五次的回教吟唱祈祷,清朗地在小巷里回绕,来这里旅游,很自然地就会跟着放慢速度,回到过去。

历史

作为肯尼亚最古老的居住城镇,拉穆有一个丰富而灿烂的历史。这个镇是从索马里到莫桑比克这些斯瓦西里最原始的殖民地中之一。从狂暴的葡萄牙入侵到后来17世纪的阿曼统治,它一直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直到20世纪初拉穆的经济一直是以奴隶为基础。当1907年奴隶制取消以后,这个岛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直到最近随着游客的进入才使它的经济获得了新生。地处离岛的拉穆,是史瓦希第文化的重镇,史瓦希第(Swahile)是阿拉伯文的“海岸”一意,史瓦希第语结合班图语和阿拉伯语,通用于东部非洲,北至坦尚尼亚,南至莫桑比克,以及东部非洲沿海一带,也是肯尼亚的国定语言。拉穆推估约建于公元12世纪,由当地班图人和外来的商人合力打造,商人有的来自阿拉伯半岛,有的来自波斯湾和远东地区。这个新兴城镇担任起内陆和海运的中间人角色,对外输出象牙、木材,对内运进衣服、陶瓷、香料等工业制品,很快地在13世纪时于东非海岸的独立成邦中窜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拉穆古城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这个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搭建而成,以简朴的结构为特色,内部庭院、阳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门更为其增色很多。从19世纪开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节日活动在这里举行,这里已经成为伊斯兰和斯瓦西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