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991-2000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8: 行 8:
  
  
 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於200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藝術活動。代表作品包括《現代集會所》1993、《末始》1999、《歸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殘》2007、《颱風計畫》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與部落傳統精神,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著有《混濁》。
+
 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於2000年獲[[ 亞洲]] 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藝術活動。代表作品包括《現代集會所》1993、《末始》1999、《歸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殘》2007、《颱風計畫》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與部落傳統精神,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著有《混濁》。
  
  
行 24: 行 24:
 
File:Rahictalif04.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File:Rahictalif04.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File:Rahictalif05.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File:Rahictalif05.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gallery>
  
</gallery>
 
  
 
===2000-2005===
 
===2000-2005===
行 39: 行 39:
 
File:Rahictalif016.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File:Rahictalif016.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gallery>
 
</gallery>
 +
  
 
===2006-2007===
 
===2006-2007===
 
 從海洋、山裡或部落觀察有關聯性的物體,開始做解構的動作,重新解讀部落的整個文化架構,包含年齡階級、政治結構……等並將文化隱喻置換為創作手法,轉換運用於作品中的符號語彙,較具代表性的諸如雕塑作品的榫接結構、木紋撕裂、月光螺……等母體文化符碼。在個人創作上則推出「殘」系列作品,同時出版混合阿美族語與中文的散文〈混濁〉一書,作為個人創作上再一次的折返。
 
 從海洋、山裡或部落觀察有關聯性的物體,開始做解構的動作,重新解讀部落的整個文化架構,包含年齡階級、政治結構……等並將文化隱喻置換為創作手法,轉換運用於作品中的符號語彙,較具代表性的諸如雕塑作品的榫接結構、木紋撕裂、月光螺……等母體文化符碼。在個人創作上則推出「殘」系列作品,同時出版混合阿美族語與中文的散文〈混濁〉一書,作為個人創作上再一次的折返。
 +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
File:Rahictalif021.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22.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23.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24.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gallery>
 +
 +
  
 
===2008-2012===
 
===2008-2012===
 
 以「颱風計畫」為創作出發,進行為期五年的漂流拖鞋撿拾,透過現成物的連結,回應南島文化的物質轉變與大社會之間的緊密因果。試圖突破文化背景的藩籬,運用更足以讓主流文化產生共感的語彙,涉入深層的族群精神,並由此揉練出跨文化的理解,從中萃取共同的感知取向,諸如環境的困境與意識、消費社會的急切與過度、對人性的關注、對自身心靈的探索等等。
 
 以「颱風計畫」為創作出發,進行為期五年的漂流拖鞋撿拾,透過現成物的連結,回應南島文化的物質轉變與大社會之間的緊密因果。試圖突破文化背景的藩籬,運用更足以讓主流文化產生共感的語彙,涉入深層的族群精神,並由此揉練出跨文化的理解,從中萃取共同的感知取向,諸如環境的困境與意識、消費社會的急切與過度、對人性的關注、對自身心靈的探索等等。
  
===2013-2017===
 
颱風計畫利用由海岸邊拾回的無主拖鞋進行多次重複的重組與拆解,歷經五年的展覽與發表後,再重新理解,發現颱風所颳起的紛飛不過是一次又一次表相的張狂,在隨風打散的原子逐漸落地之時,反而如同進行著更深層的隱爆。這些曾經隨著強風與激流震盪的歷史、文化,以及自我的碎片,在落地之時狀似無意識的聚合,卻集結了一股正面迎向現實的加速度,以太平洋為觸媒,創作轉而指向──「五十步的空間」。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
File:Rahic. Talif031.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2.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3.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4.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5.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6.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7.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8.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9.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 Talif0391.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gallery>
  
  
  
 +
===2013-2017===
 +
颱風計畫利用由海岸邊拾回的無主拖鞋進行多次重複的重組與拆解,歷經五年的展覽與發表後,再重新理解,發現颱風所颳起的紛飛不過是一次又一次表相的張狂,在隨風打散的原子逐漸落地之時,反而如同進行著更深層的隱爆。這些曾經隨著強風與激流震盪的歷史、文化,以及自我的碎片,在落地之時狀似無意識的聚合,卻集結了一股正面迎向現實的加速度,以[[太平洋]]為觸媒,創作轉而指向──「五十步的空間」。
 +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
File:Rahictalif041.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2.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3.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4.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5.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6.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7.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8.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49.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
File:Rahictalif051.jpg|[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gallery>
 
</gallery>
行 75: 行 108:
  
 
</gallery>
 
</gallery>
 +
 +
 +
==視頻==
 +
===藝術很有事第42集之1:拉黑子的海洋序曲===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z-LOK4s&list=PLMg2WVjrYTePL7xHPcZ2OqeIsny3Jb3Ef&index=3&t=0s}}
 +
 +
 +
===拉黑子Rahic 島嶼之影===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fuaDVtlJg&list=PLMg2WVjrYTePL7xHPcZ2OqeIsny3Jb3Ef&index=4&t=0s}}
 +
 +
 +
 +
===【要塑膠,還是要地球?】-藝術家拉黑子用藝術創作來喚醒大家對海洋的重視===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cKdA-0YN4&list=PLMg2WVjrYTePL7xHPcZ2OqeIsny3Jb3Ef&index=6&t=0s}}
 +
 +
 +
 +
==外部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pts.insidethearts/videos/%E6%8B%89%E9%BB%91%E5%AD%90%E7%9A%84%E6%B5%B7%E6%B4%8B%E5%BA%8F%E6%9B%B2/2274364629510898/ 拉黑子的facebook]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建築師]]
 +
[[Category:藝術家]]

於 2019年12月25日 (三) 11:48 的最新修訂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照片來自 www.teclandart.tw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1962年出生於花蓮阿美族大港口部落,現為專職藝術家,專長為雕塑、裝置、行為,以多年的田野調查及藝術行動,反省並探索部落及自身當下處境,打破原住民藝術過往被認知的既定形象,從文化詮釋的社會性批判、思索、重省、再現等可能,邁向對藝術本質之純粹性的探索。

出生於花蓮阿美族港口部落,現專職創作,從事木雕、裝置、行為、建築、家具、部落文化再造、原住民社會文化評論等領域,多次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作品多蘊含海洋文化特質與部落傳統精神,擅長以淬練後的雕塑線條與語彙精準的裝置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透過自身的行為及藝術創作引發觀者的自我省思。


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於200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藝術活動。代表作品包括《現代集會所》1993、《末始》1999、《歸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殘》2007、《颱風計畫》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與部落傳統精神,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著有《混濁》。


經歷

1991-2000

回到部落,承載族群的躁動不安,焦慮正在被割裂而可能再難追回的自身歷史,深刻察覺傳統正在快速流失的時間壓力,遂而奔投於溯源,從傳統的器物形制抽取線條語彙,並以母體文化為再現對象的創作表現,同時涉足木雕與行為藝術等領域,後以「末始」系列創作作為階段性的結束與開始。[1]


2000-2005

重新錨校定位,尋塑既承襲傳統精神又屬於當代的線條、語彙,及至於自身回應古今的姿態與位置。在族群文化的保存上,透過數次駐村、駐地創作、大型委託創作的機會,帶領族人經由創作的路徑回探自身的族群處境。同一時期拉黑子所採用的抽象雕塑線條,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的刻板印象,同時引發對於「什麼是原住民藝術」的深層討論。


2006-2007

從海洋、山裡或部落觀察有關聯性的物體,開始做解構的動作,重新解讀部落的整個文化架構,包含年齡階級、政治結構……等並將文化隱喻置換為創作手法,轉換運用於作品中的符號語彙,較具代表性的諸如雕塑作品的榫接結構、木紋撕裂、月光螺……等母體文化符碼。在個人創作上則推出「殘」系列作品,同時出版混合阿美族語與中文的散文〈混濁〉一書,作為個人創作上再一次的折返。


2008-2012

以「颱風計畫」為創作出發,進行為期五年的漂流拖鞋撿拾,透過現成物的連結,回應南島文化的物質轉變與大社會之間的緊密因果。試圖突破文化背景的藩籬,運用更足以讓主流文化產生共感的語彙,涉入深層的族群精神,並由此揉練出跨文化的理解,從中萃取共同的感知取向,諸如環境的困境與意識、消費社會的急切與過度、對人性的關注、對自身心靈的探索等等。


2013-2017

颱風計畫利用由海岸邊拾回的無主拖鞋進行多次重複的重組與拆解,歷經五年的展覽與發表後,再重新理解,發現颱風所颳起的紛飛不過是一次又一次表相的張狂,在隨風打散的原子逐漸落地之時,反而如同進行著更深層的隱爆。這些曾經隨著強風與激流震盪的歷史、文化,以及自我的碎片,在落地之時狀似無意識的聚合,卻集結了一股正面迎向現實的加速度,以太平洋為觸媒,創作轉而指向──「五十步的空間」。

作品簡介

島嶼之影『adigo no katomirenganThe shadow of island

材質:海廢尼龍繩、海廢水泥磚、海廢塑膠、鋼筋

本作品大量使用了藝術家長年於太平洋邊緣行走所撿拾積累的物件,其中包括糾結於礁岩的廢棄漁線、尼龍繩,以及糖廠整修地面時蒐集的鋼筋。 曲折的鋼筋重塑成人形與島嶼的雕塑,島嶼就像一個海洋博物館,蒐藏了我們遺棄的物件、生活的殘影。[2]

八件人形雕塑上透過族人們對於漁網的熟悉,進行繁複耗時的拆解並與之纏繞,所纏繞的色彩就同ilisin祭典上的衣飾般繽紛,相映著我們的身影,也重新站立在被丟棄於海邊的水泥磚塊上,那曾經是我們的居所。 太平洋是拉黑子出生的地方,他將色彩繽紛的「線」隱喻「水」,再巧妙的呼應水於環境的多變樣態。

水順著洋流、蒸氣、落雨、河流,深入無數生命,縈繞於環境,也貫穿我們的身體。點出人、陸地與海洋的循環共生關係。


視頻

藝術很有事第42集之1:拉黑子的海洋序曲


拉黑子Rahic 島嶼之影


【要塑膠,還是要地球?】-藝術家拉黑子用藝術創作來喚醒大家對海洋的重視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