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拉黑子‧达立夫(Rahic. Talif)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拉黑子‧达立夫(Rahic. Talif)照片来自 www.teclandart.tw


拉黑子‧达立夫Rahic. Talif),1962年出生于花莲阿美族大港口部落,现为专职艺术家,专长为雕塑、装置、行为,以多年的田野调查及艺术行动,反省并探索部落及自身当下处境,打破原住民艺术过往被认知的既定形象,从文化诠释的社会性批判、思索、重省、再现等可能,迈向对艺术本质之纯粹性的探索。

出生于花莲阿美族港口部落,现专职创作,从事木雕、装置、行为、建筑、家具、部落文化再造、原住民社会文化评论等领域,多次参与国内外艺术展出及公共艺术创作发表。作品多蕴含海洋文化特质与部落传统精神,擅长以淬练后的雕塑线条与语汇精准的装置传达对全球化课题的环境思维辩证,探讨族群结构瓦解及大社会变迁的现状,透过自身的行为及艺术创作引发观者的自我省思。


多次带领部落族人参与国内外艺术展出及公共艺术创作发表,于200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前往美国考察当代艺术活动。代表作品包括《现代集会所》1993、《末始》1999、《归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残》2007、《台风计画》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与部落传统精神,传达对全球化课题的环境思维辩证,探讨族群结构瓦解及大社会变迁的现状。著有《混浊》。


经历

1991-2000

回到部落,承载族群的躁动不安,焦虑正在被割裂而可能再难追回的自身历史,深刻察觉传统正在快速流失的时间压力,遂而奔投于溯源,从传统的器物形制抽取线条语汇,并以母体文化为再现对象的创作表现,同时涉足木雕与行为艺术等领域,后以“末始”系列创作作为阶段性的结束与开始。[1]


2000-2005

重新锚校定位,寻塑既承袭传统精神又属于当代的线条、语汇,及至于自身回应古今的姿态与位置。在族群文化的保存上,透过数次驻村、驻地创作、大型委托创作的机会,带领族人经由创作的路径回探自身的族群处境。同一时期拉黑子所采用的抽象雕塑线条,打破了一般大众对于“原住民艺术”的刻板印象,同时引发对于“什么是原住民艺术”的深层讨论。


2006-2007

从海洋、山里或部落观察有关联性的物体,开始做解构的动作,重新解读部落的整个文化架构,包含年龄阶级、政治结构……等并将文化隐喻置换为创作手法,转换运用于作品中的符号语汇,较具代表性的诸如雕塑作品的榫接结构、木纹撕裂、月光螺……等母体文化符码。在个人创作上则推出“残”系列作品,同时出版混合阿美族语与中文的散文〈混浊〉一书,作为个人创作上再一次的折返。


2008-2012

以“台风计画”为创作出发,进行为期五年的漂流拖鞋捡拾,透过现成物的连结,回应南岛文化的物质转变与大社会之间的紧密因果。试图突破文化背景的藩篱,运用更足以让主流文化产生共感的语汇,涉入深层的族群精神,并由此揉练出跨文化的理解,从中萃取共同的感知取向,诸如环境的困境与意识、消费社会的急切与过度、对人性的关注、对自身心灵的探索等等。


2013-2017

台风计画利用由海岸边拾回的无主拖鞋进行多次重复的重组与拆解,历经五年的展览与发表后,再重新理解,发现台风所刮起的纷飞不过是一次又一次表相的张狂,在随风打散的原子逐渐落地之时,反而如同进行著更深层的隐爆。这些曾经随著强风与激流震荡的历史、文化,以及自我的碎片,在落地之时状似无意识的聚合,却集结了一股正面迎向现实的加速度,以太平洋为触媒,创作转而指向──“五十步的空间”。

作品简介

岛屿之影‘adigo no katomirenganThe shadow of island

材质:海废尼龙绳、海废水泥砖、海废塑胶、钢筋

本作品大量使用了艺术家长年于太平洋边缘行走所捡拾积累的物件,其中包括纠结于礁岩的废弃渔线、尼龙绳,以及糖厂整修地面时搜集的钢筋。 曲折的钢筋重塑成人形与岛屿的雕塑,岛屿就像一个海洋博物馆,搜藏了我们遗弃的物件、生活的残影。[2]

八件人形雕塑上透过族人们对于渔网的熟悉,进行繁复耗时的拆解并与之缠绕,所缠绕的色彩就同ilisin祭典上的衣饰般缤纷,相映著我们的身影,也重新站立在被丢弃于海边的水泥砖块上,那曾经是我们的居所。 太平洋是拉黑子出生的地方,他将色彩缤纷的“线”隐喻“水”,再巧妙的呼应水于环境的多变样态。

水顺著洋流、蒸气、落雨、河流,深入无数生命,萦绕于环境,也贯穿我们的身体。点出人、陆地与海洋的循环共生关系。


视频

艺术很有事第42集之1:拉黑子的海洋序曲


拉黑子Rahic 岛屿之影


【要塑胶,还是要地球?】-艺术家拉黑子用艺术创作来唤醒大家对海洋的重视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