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拓跋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拓跋礼,字号不详,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平文帝拓跋郁律玄孙,平阳王拓跋乐真之子。

  • 父亲去世后,袭封高凉郡王。始光四年,出任长安镇都大将。[1]
  • 神䴥元年(428年),收留兵败的临淮公丘堆, [2]受到胡夏平原公赫连定攻击,弃城逃入蒲坂。卒于任上,谥号为懿。

基本信息

姓名    拓跋礼  
字号    不详      
民族    鲜卑      
官职    长安镇都大将 
爵位    高凉王  
谥号    懿     
出生地   代郡平城
所处时代   北魏   
主要成就   攻打胡夏 镇守长安   

人物生平

拓跋礼,北魏平文帝拓跋郁律玄孙,平阳王拓跋乐真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3]

拓跋礼在父亲拓跋乐真薨逝后,袭封高凉郡(今山西省稷山县)王。始光四年(427年)二月,太武帝拓跋焘西征夏主赫连昌后退还平城。听说胡夏平原王赫连定率兵往攻长安,拓跋焘下令大造攻城器具,再次密谋攻打夏国。三月丙子(427年4月14日),太武帝派遣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

神䴥元年(428年)二月,临淮公丘堆及宜城王奚斤合军与赫连昌亘相抵敌攻击。当时军中缺粮,丘堆与义兵将军封礼到民间催征租税,士兵掠夺,遭到赫连昌袭击,大败。丘堆带着几百名骑兵回城。奚斤追击赫连定,留下丘堆守卫辎重。奚斤为赫连定所擒,丘堆闻而弃甲逃亡长安,带着高凉王拓跋礼逃入蒲坂。 拓

跋礼逝世后,谥号懿王。

族姓溯源

  •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 拓跋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 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 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 联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年老,遂传位于子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逝世后,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权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于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之后,去年号,称元年,将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 进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大地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