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 ——給二十世紀的中國詩人(楊牧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招魂 ——給二十世紀的中國詩人》是詩人楊牧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霜花滿衣,一隻孤雁冷冷地飛過
古渡的吹簫人立着——回東方來
夢裡一聲鼓,醒時一句鍾
李候的迷失者啊
你的鮮血自荒塚里泛濫而來
讓明日的枯骨長埋雪地
紙錢在殘碑廢塔前飛着
撩拔墓穴流出來幽古的芬芳
霜花落在吹簫人的臉上啊
清明早過,誰在墳山外打着七彩的陽傘?
那是簇擁而過的晚雲
九月的紅蓼草在河岸上開着淒涼和寂寞
猶記得長安城裡豪雨的午後
雷紋商嵌的香爐
裊裊飛升的篆煙
春草綠上了你默默的石階
雨停之後,就是你亘古的安睡
你夢着龍,夢着風,你夢着麒麟
無邊落木,隨霜花以俱下
回東方來,季候的迷失者啊
歌台舞謝鎖着兩千年吳越的美學
當細雨掩去你浪人的歸路
你蒼白的吹簫人啊
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1962
作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國台灣花蓮人,畢業於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
早期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
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善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意象繁複紛奇,情韻醇厚,詩意深湛雋永,散文亦為人稱頌。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燈船》等。[2]
1946年,六歲的楊牧就讀蓮花市明義國民學校,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屆國民學生,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僅讀台灣方言、日語及少阿美語。
1951年,開始接觸《血滴子》、《臥虎藏龍》等通俗小說。
1952年,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並開始閱讀《水滸傳》、《西遊記》。[3]
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開始從事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
1959年,四月《創世紀》改版,首次列名為編輯委員。同年九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此時的楊牧,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如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等等。[4]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愛荷華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開系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接着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柏克萊大學而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5]
1972年,後更改筆名 為「楊牧」。在改換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
1984年,《交流道》即隨筆式地紀錄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