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拱桥镇1951年属拱桥、高山、罗山、上界4乡,1957年合为拱桥乡,1961年设拱桥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5年建镇。位于漳平市境西南部,东与桂林街道毗邻、南与永福镇相连、西与新罗区接壤、北与西园镇交界,距市区14公里,距国家4A级景区龙崆洞14公里,系革命老根据地。镇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38亩,林地面积133526亩。

拱桥镇辖8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共2723户9122人,有13个支部439名党员。2019年全镇财政总收入4451.35万元,增长率达34.7%;工农业总产值12.81亿元,增长率12.66%。[1]

目录

地理信息

拱桥镇位于漳平市西南部,境内地形多样,东南和西北面山峦耸峙,土壤类型繁多,山地土壤以酸性岩黄红壤,黄壤为主,稻田以黄泥田和灰泥田为主。境内水系以拱桥镇(又称新安溪)为主,支流纵横交错,水力资源丰富,水质清净,是城区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拱桥以煤炭、石灰石及水能资源丰富著称。其中:石灰石储量3000万吨,煤炭储量1500万吨,水能2.5万千瓦。另已探明或发现的矿产有:石墨、石英石、钨、锰、铅锌、高岭土等。拱桥镇境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景点多,八闽名胜龙洞(龙崆洞)就在后垅自然村,适宜建立生态环境旅游区。

历史规模

古称新安社,属永福里。1951年属拱桥、高山、罗山、上界4乡,1957年合为拱桥乡,1961年设拱桥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5年建镇。1997年,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拱桥、梧地、岩高、罗山、下界、上界、高山、隔顶8个村委会。

地理气候

境内地形多样,东南和西北面山峦耸峙,属博平岭山脉中低山地带,海拔202.2米。土壤类型繁多,山地土壤以酸性岩黄红壤、黄壤为主,稻田以黄泥田和灰泥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年平均气温19.2℃,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

自然资源

拱桥溪从永福流入贯穿全乡,坑垄峡谷交错,水力资源丰富。拱桥以煤炭、石灰石及水能资源丰富著称。

其中,石灰石储量3000万吨,煤炭储量1500万吨,水能2.5万千瓦。隔顶、岩高等处石灰石、石墨蕴藏丰富。另已探明或发现的矿产有:石英石、钨、锰、铅锌、高岭土等。[2]

旅游资源

拱桥镇境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景点多。八闽名胜龙洞(龙崆洞)就在后垅自然村,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为旅游胜地。

经济发展

到2005年,该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现行价)1703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909万元,农业总产值4127万元;该镇财政收入575.06万元,其中地方级收入21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9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29万元,其中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811万元。到2007年,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现行价)3037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460万元,农业总产值5919万元;该镇全口径财政收入870.18万元,其中镇级财政收入390.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29万元,其中累计引进市外资金3624万元。

工作措施

做好"三农"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依法管理林业,合理利用资源。三是加快山地综合开发,发展规模经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二是依托资源开发,强化资源管理。三是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发展生态旅游。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路网建设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实施"五通"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是推进镇村建设进程,改善镇村容貌。

基础设施

拱桥镇在发展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为发展经济打下基础。铺设好溪仔口至梧地水泥路面,完成梧地至拱桥碎石路面,大大改善了拱桥至城区路面状况,打通了岩高村至永福镇盖德洋断头路,缩短到永福运距近一半。已完成了村村通电话工程,建立手机数字机的基站。利用新安溪、黄固溪的水能资源,建成了拱桥、下界、岩高电站,解决了工业、用电问题。

农业建设

拱桥镇全镇现有耕地面积6689亩,其中水田6341亩,旱地348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26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产值1634万元,林业282万元,牧业327万元,渔业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6元。

200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2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458亩,粮食总产量4700吨。全镇林业用地12.6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85.1%,其中毛竹面积2.5万亩,年产毛竹15万根,林木蓄积量10立方米。

企业发展

拱桥镇矿产资源分布点多面广,储量大,矿种繁多齐全。企业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拱桥有三个水泥厂(拱桥、侨联、新安水泥厂),三个水电站(岩高、下界、拱桥水电站)三个石灰石矿(罗山、高山、央坑石灰石矿),五个煤矿(中界、后垅、石佳山、石坂坑、 头煤矿),一个石英石矿(拱桥村),一个石灰生产企业(隔顶联兴石灰厂),一个活性炭厂(上界村),以及即将投产投资规模1200万元的岩高水电有限公司。

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2010年拱桥镇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现行价)达28629万元,比2005年增加11593万元,增长68.05%,其中工业产值达23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78.17%。财政收入达969.01万元,比2005年增加393.95万元,增长68.51%。

其中:地方级收入345.59万元,比2005年增加131.01万元,增长6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66元,比2005年增加1872元,增长50.67%。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10年全镇人口控制在1万人以内。

公路改造

由于漳平市拱桥镇上界村后垅自然村路段路况较差,到龙崆洞旅游景区,路难走、车难行,要绕道新罗区雁石镇而行,路远、坡陡、弯急,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为充分发挥拱桥镇的旅游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拱桥"品牌,构建漳平"北有九鹏溪,南有新安溪"的旅游休闲业格局,拱桥镇党委、政府决定克服重重困难,实施后垅至龙崆洞景区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该公路按省道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进行改造,辖区内长4.5公里,总投资约450万元。改造完成后,漳平至龙崆洞景区仅26公里,比绕道新罗区雁石镇缩短50公里以上,到龙崆洞的游客将更多从漳平市拱桥镇经过,这将有利于发展拱桥镇旅游经济。

龙崆洞硿风景区位于漳平市拱桥镇后坑自然村,属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经海洋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四周群山环抱,苍松挺拔,修竹成林,云海飘渺,是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为龙崆洞深2000余米,最高处50米,有上中下三层,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景物奇异,空气清新。进入洞内,有一前洞,可纳五十余人,宛如休息厅。进入三仙门后,石床、石象、古猴、石鹰、石蛇、石蛙等景观,玲珑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大的是观音洞,洞景开阔,可纳千人,一尊钟乳石观音,婷婷立于石壁之上,右有白须齐胸的太上老君,左有扬 的石马,后有炼丹炉和水帘洞及长达300余米的地下河.主洞中央两牛卧于一汪清水之中,层层梯田,形成一幅秀丽的农家景色。龙崆洞大同套小洞,迂回曲折,变化无穷,除主洞外还有16个分洞:布帆洞、钟洞、龙伞洞、田螺洞、冬瓜洞、蛇洞、玉石洞等。洞内钟乳悬挂,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洞洞相通,扑朔迷离,是个天然的大迷宫。 洞外还有龙井、龙蛋石、龙须瀑、睡狮岩,龙潭湖等景观。洞中还有一条地下暗河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流出龙崆洞汇入龙潭湖。

龙崆洞是福建省罕见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许多专家考察后,称龙崆洞为华东第一洞。[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