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挑花

移除 39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挑花批准时间2006年非遗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类别传统美术申报地区安徽望江县、湖北省黄梅县、湖南省 [1] 遗产编号Ⅶ-25序 号324
目录
1 历史源流
2 品种特色
3 工艺
4 传承意义
5 代表流派
▪ 黄梅挑花
▪ 隆回花瑶挑花
▪ 望江挑花
▪ 溆浦花瑶挑花
▪ 罗泾十字挑花
▪ 兴化青布挑花
=='''历史源流'''==
花瑶挑花在工艺上独具一格。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挑花,需几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艺。每位姑娘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进行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挑花姑娘们。有人曾统计过,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日才能完成。
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在花瑶挑花中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如“乘龙过海”、“盘王升殿”、“朗丘(瑶语,意即头人)御敌”等。 “乘龙过海”中的盘王,头带三尖神冠,英姿焕发,骑在龙背上。骄龙昂首,腾云驾雾,呼呼生风。盘王冠发飘逸,上下群龙朝贺。盘王头顶的太阳与蛟龙头部的鸾鸟飞舞,使整个画面造成一种飞腾流动的感觉,非常形象生动,有很深的历史内涵。“盘王升殿”中的盘王则头带王服,端坐殿中。   宫殿是瑶族典型建筑,风格独特。翘檐宫殿上横书“寿”字,寓意永久。寿字左右挑绣富贵花,两边插旌旗,迎风飘扬。盘王头像两边绣有竹子,殿柱两边绣有双龙。整个图案造型稚拙,表达了经常遭受杀伐、生活贫困的瑶族先民祈求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的美好意愿。“朗丘御敌”则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瑶族将士守卫家园,英勇杀敌的场面。朗丘骑在马上,头带神冠,身着铠甲,手执羽箭,马下有来犯者的首级。这幅图案既是对历史的记载,又是对英雄的讴歌,也是对先祖的崇敬。
花瑶挑花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许多以动物和花瑶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挑花中,充分反映了花瑶民族的宗教信仰、独特的节庆和婚嫁习俗。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瑶挑花中,蛇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多达上百种。且蛇的形态各异,充满奇思妙想。如训子蛇、比势蛇、吐信蛇、群蛇聚首、双蛇戏珠等,花瑶挑花对这些蛇都赋于了灵性。这是因为花瑶长期生活在山深林密,湿热多蛇的环境中,对蛇的习性十分熟悉,而蛇又具有游水、上树、钻地、长寿、耐饿等能力,是早期人类力所不及的,因而视之为灵物,成为花瑶部落的图腾,有类于汉族对龙的崇拜。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12000余人,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的溆浦和隆回接壤处,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制作而成。花瑶妇女们从小学习挑花,用以制作终身的服饰。
 花瑶挑花的图案,分彩色和黑白两类,多为连续图案和对称图案,题材有山区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也有瑶族的民族图腾、神话故事。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更有深刻的内涵。新娘出嫁时,要将挑花制作的嫁衣,放在一块竹篾编织的大晒簟上,由母亲、姑嫂为她着装。新娘头戴的橙红色大盘,象征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周围是饰物象征星辰。裙子上的6对红色和12对黄色横纹,代表远方的长江和黄河;各种小图案则分别体现河流、山脉、田园和村庄。花瑶人用巧夺天工的挑花,展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瑶挑花已成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
'''罗泾十字挑花'''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尤以“兜头手巾”和“系身钩”为多,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据田野调查记录,“兜头手巾”底色有别,一般老年妇人常用深色土布“ [[ 兜头 ]] ”;姑娘、妇女用白色,新媳妇必用绿色,上面的花样纹饰均为黑色;“系身钩”之图样挑于顶面的两个侧角,挑花之线不拘一格。生活中,此两物又是姑娘的备嫁品,既用于“压箱底”,又借此展示新娘“手巧”的程度。加上“系身钩”还是“还疼”礼品,所谓“还疼”,是对给新娘见面礼的长辈表示敬意的习俗。     在刺绣制作上,罗泾十字挑花看似简单,却要求颇高。既要求正面全部用十字形成花样,反面也要形成均匀点状,基本针法有“行针”、“绞针”、“蛇脱壳”等。罗泾十字挑花的图案,历经长期衍展,形成独特的表现程式,有着数十种独立纹样,例如:“蝴蝶花”、“鸟花”、“荷花”、“腰菱花”、“柏枝花”、“八角花”、“一根草”、“攀藤草”等等。由这些独立纹样的元素构成丰富多彩的整体图型。十字挑花的画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自然景色、有传统祈福禳灾题材的花样、也有传说故事的描述,更有心中意愿的体现等。     民间女子小技,物不希而难贵,也难登大雅之堂。故在乡史里志中无文字记载;经广泛传播,仍旧是头顶脚面比比皆是。因此,既不能否认巧手女子所织就的璀璨传统,又抹不去世代农家妇女的智慧创造。罗泾十字挑花,以土见长,凝聚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之处,申报方己收集到几十件“挑花”实物,也找到了十多个能织善绣的传人,其中少数人还能演示兼讲授技艺,己进行办班,并筹措举办艺术展。
'''兴化青布挑花'''
青布挑花,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等,其图案有近40种之多。这些图案,挑绣在被面、门帘、窗帘等大一点物件上的有,而像香袋、袜带、方巾、围裙等女性用品上则更为常见。当然,这样一种独特的挑花技艺,其用品也是不会排斥男性的。像褡裢、腰带、烟袋之类,皆可绣上花案。这当中,年轻姑娘最喜欢绣的,则是给自己意中人的定情信物。哪怕是一方手帕,也要绣上个并蒂莲,以表心迹。
前面已经提及,青布挑花所用的布多为自家织造的,俗称“家机布”。被染花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挑花的人,靠手中的一根针、一根线,在“大布”上交替挑绣,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里所用的针,和通常的绣花针并无二致。所用的线,是白线。挑花的人,用针将白线挑在“大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较强的立体感。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须一致。挑绣至繁密之处,讲究的是针针相套,不露底色。而简省处,则可能仅有一朵小花,几根线条,亦需要用针到位,线条流畅,绝不能拖泥带水。   青布挑花往往会在主体图案两旁,配以一些陪衬彩饰。这些彩饰,多用红、黄、绿、蓝、青、紫、橙七色丝线挑绣而成,起到丰富整个绣品的效果。让绣品色彩斑斓,对比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呈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兴化青布挑花,在构图造型上,体现民间艺人的大胆追求,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概括,大胆取舍之后再进行夸张性处理,从而使整件绣品简练传神,极富装饰性。既有青铜纹饰的高古,又有秦砖汉瓦的粗犷;既有宋瓷的典雅,又有剪纸的简洁;既有苏绣的细腻,又有织锦的华美。藏青的布与绵白的线,在“大布”上创造出了如此的多姿多彩,如此的质朴素雅,饱含着特定的地域风情和民间气息。
3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