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排中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排中律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历史名词是历史上曾出现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称[1],例如“禅让”,传说古代实行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2]、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名词解释

排中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比如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在这里,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不就是应该种玉米,要不就是不应该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逻辑错误

排中律要求保持思想自身的明确性。一个思想如果被认为既不真又不假,就会令人难以理解、不知所云。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

【例1】有人提议或者老李去或者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

【例2】在讨论被告是否犯了贪污罪时,有人说:“不能认为被告犯了贪污罪,也不能认为被告没有犯贪污罪。我觉得被告犯的是介于贪污和非贪污之间的一种罪行。”

【例3】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某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以上几例对有关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相互矛盾的陈述都加以否定,这样所表达的思想含糊不清,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排中律禁止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因为: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对于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思想,如果也认为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就属于对排中律的误用。这种错误可以称为“非黑即白”的谬误。显然,在黑与白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之外还存在其他选择。

例如:在林肯和道格拉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中,道格拉斯反对给黑人以和白人平等的权利。他说:“这意味着白人要和黑人一起生活、一起睡、一起吃,要和黑人结婚,否则就是不可理解的。”林肯反驳道:“我反对这种骗人的逻辑,说什么我不想要一个黑人女人做奴隶,就一定得娶她做妻子。两者我都不要,我可以听凭她自便....”

林肯在论辩中敏锐地抓住了道格拉斯的错误,指出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认为不是黑的便一定是白的。生活中不乏这种爱走极端的错误。例如,妈妈对孩子说:“你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太浪费电了。能不能关掉一些不用的?”孩子答道:“妈妈,难道您想让我点上蜡烛在家里撞来撞去吗?”排中律只排除对两个不可同假的思想都加以否定的情况,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都加以否定并不违反排中律,因为互相反对的思想是可以同假的。

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作选择、不表态,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排中律仅仅要求对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并没有要求确定其中哪个真哪个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还无法断定孰真孰假,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意表态(如在会议上对某提案进行表决时,出于某种考虑,既不投赞成票,也不投反对票,而表示弃权),不违反排中律。

对复杂问句拒绝回答,也不违反排中律。复杂问句是指包含着预设并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预设是指交际中话语的已知部分,或者说双方共知的东西。

【例1】甲对乙说:“赵科长又戒烟了吧?”

甲的话语中包含着“赵科长抽烟”“赵科长曾经戒过烟”等多个预设。对于这种复杂问语,不论作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结果都承认了其中的预设。

【例2】调查者问:“你收受的贿赂中有没有金戒指?”

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是一个复杂问语,其中所包含的预设是:对方有收受贿赂的行为。对此问题,不论答“有”还是答“没有”,都意味着承认自己有受贿行为。面对不正当的复杂问语,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否定问语中的预设:“我根本没有接受过贿赂。”这就构成了对不正当的复杂问语的反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