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掘港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东名镇——掘港镇东濒黄海,南迎长江,地处物产丰盈、风光秀丽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为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政府所在地。

历史沿革

掘港成陆于春秋,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绵延至今。

春秋时期的扶海洲东端即为掘港。扶海洲于东晋时与大陆相连接。“掘港”地名源自隋朝修建的“掘沟运河“, 该运河连通黄海和古运盐河到达扬州 [1]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分为十道,掘港地属淮南道广陵郡,为淮南煎盐场亭(掘港亭)。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为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国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有“掘港庭(亭)沿海村”、“村内有国清寺”、“闻道扬州掘港难过”等记述。至五代时掘港已成为著名的盐场。宋代建掘港场,逐步形成集市。明清以来,客籍商人纷至沓来,经商开店,市场繁荣。清代,掘港场成为盐、棉、米、茧“四白”集散中心,一度有“小扬州”之美誉。民国年间设掘港市、掘港区,解放后设掘港镇人民公社。

2015年3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如东县掘港镇。以原掘港镇的青园、古池、灯塔、盐垣、九总、童店、华丰、港南、环北、环镇10个居委会和陈高、掘西、虹桥、十里墩、晓河、芳泉、银杏、野营角、周店、三河、沙南、晒盐场、天星、新丰、洋岸、丁字岸、宾东、余荡、港南、三桥20个村委会区域,设立如东县掘港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青园居委会日晖东路3号。[1]

人文地理

国清寺

在如东县城掘港镇开发区的东南部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那就是如东佛教首刹——国清寺。

据史料记载,如东的佛教源于东汉。掘港国清寺与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的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同宗同法系,均属于天台宗。浙江的国清寺为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智yi(亦名智者)所建,智yi法系的第十祖、天台山修禅寺座主行满大师在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来到如东历时十四年按照天台山国清寺的建筑风格创建了掘港国清寺。

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注:日本最澄法师弟子,最澄法师曾入唐师从行满大师,后回国创建日本天台宗)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到中国,求法巡礼,途经掘港,拜谒国清寺,瞻礼道场,参拜祖师,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回国后,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多处提及掘港国清寺,由此可见其与日本天台宗的交往源远流长。

掘港国清寺在五代、宋、元年间,屡遭兵燹之损,直至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僧绍yin、可良募化重建,并立碑为记。后经清、民国两代多次重修增建,古寺已具规模,庄严雄伟,结构精致,别具一格。1960年7月,掘港国清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好景不长,1968年底,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全部拆除(注:藏经楼已在解放战争中被拆除),就这样,千年古刹荡然无存。

九十年代初,适逢盛世,掘港国清寺异地重建,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题寺名。经过十余载辛勤耕耘,如今的国清寺再现昔日光辉。 从面向223省道的牌坊进去北转就看到迎面一座照壁,上书“南无观世音菩萨”。从边门进去后就是天王殿,一尊大肚弥勒佛迎面而坐,笑迎天下宾客。弥勒佛背面向北而立的是韦驮菩萨,扬眉执杵,气势逼人。大殿两侧是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

出了天王殿后门,大雄宝殿便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单层重檐歇山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装饰典雅。登上9级台阶,进入殿内,中央有三尊大佛,庄严慈祥,眉如新月,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边是西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佛教所说的“三方佛”。两侧沿墙分列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东边过道里,还站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济公活佛,传说济公本是罗汉转世,因为去罗汉堂报到晚了,辈分不高,只好站在过道里。大殿背后是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雕塑像,整座塑像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讲的是善财童子在修成正果过程中参拜53位名师的故事。

大雄宝殿的北面是藏经楼,为二层歇山建筑,底层大殿供奉的是一尊由缅甸国观音寺赠送给掘港国清寺的千手观音玉佛,佛像高3.8米,近4吨重,系整体汉白玉雕塑而成,这种造型的观音法像在我国各大寺院中均为罕见。楼上藏有日籍华人杨鸿飞教授赠送的《大藏经》等。

掘港国清寺除了三进主殿外,还有释迦殿、四大名山殿、千佛殿、准提殿、大圣殿、东岳殿、龙王殿诸配殿以及钟鼓楼、碑亭、天香炉等建筑,整座庙宇布局严谨,宏制巧构。

每逢观音三大香会期(即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寺中信众云集,香火隆盛,热闹非凡,俗称“观音会”。 掘港国清寺历经千年风雨,几经兴衰,如今国运昌盛,古寺重光,香火日益旺盛,亦不仅作为三宝弟子活动之场所,也为如东又添一新兴景观!

石板街

200多年前,历史定格在南黄海之滨的掘港-----这里动地惊天,开始了本地旷古未有的铺设石板街的建筑宏举。串场河上运载石料的木舟桅樯林立,街道东西飞扬的沙土中号子震天,于是这历经多年的浩大工程被载入史册:乾隆五十九年(1974),吴永瑞、汪席儒等纠合徽西各商捐购石板,自盐关以东铺街道四百丈。嘉庆二十年(1815),汪桐等各商自西圈门巷口至三元殿止,铺石板街道一百七十四丈四寸。二十一年(1816),续铺严家巷口到龙王桥止,一百六十六丈二尺二寸。二十三年(1818),续铺南街严家巷口至烟墩桥止,九十七丈四尺五寸。二十四年(1819),续铺涵洞口至地藏桥止,九十八丈五尺。共计前后修整石路九百三十六丈二尺三寸。

《如皋县志》记载:掘港石板街有3条:正街、岸街、竖街。正街又叫北街,岸街又称南街。正街东起龙王桥,西至旧盐关。岸街东起烟墩场,西至地藏桥,竖街北端在上真观前与正街相接,南行过云浦桥与南街相连,南北街似两条巨龙伸展蜿蜒,头为龙王桥与烟墩桥,尾为关西五里墩与范公堤上的烧香炉。花岗石石板则是龙的胸甲和鳞片,清时街旁60多条碎石铺成的小巷是龙脚,居高望之,显得大气而厚重。全镇除3条石板街外,还有蒋家桥巷、武庙巷、城隍庙巷及大王庙巷的路面亦由石板铺就。石街一律用长条花岗石平铺,每块长3尺3寸,宽1尺,厚5寸,左右各以长短不一宽为1尺的石板竖铺分夹。整个石铺路面宽近两米,两边用侧砖铺的人行道亦有两米,旧时能供两乘官轿相向而过。累计铺面石板,平铺长宽一致的计8735块,竖铺分夹的计7490块。面对这16225块石板铺就的平坦整齐的长街,谁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表面所镌刻的花纹图案古钱、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更起了一个防滑作用,且图案线条简洁、朴实,饶有古风。古老的串场河由西南向东北从镇中穿过,河上跨桥如虹,水清似镜,倒影入画,与两旁迤逦东西的石板街互为映衬。即使号称淮左名都的扬州石街,与此比起来,也远弗如甚!

南黄海的美丽富饶,石街人的古道热肠,极大地吸引了外地客商。近处苏、扬,远地徽、晋,客商们钟情于这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致力于开发这充满希望的盐商各业。这里盐业大兴,商贾云集,楼堂高耸,市井繁荣,掘港因此而被誉为小扬州。盐行、花行、鱼行、粮行、绸布庄、茶烟店等沿街而立,争相兴隆。酒楼菜馆应运而生,海味面点、风味小吃,因时制宜,口味独特。逢年过节,大兴庙会灯会,十里长街,流光溢彩。早坐茶馆,晚泡澡堂,老街人的习俗中也自有一种忙碌的闲适。古镇老街,历来是志士名人的青睐之地。墨客骚人,多会于此,诗酒唱酬,雅韵十足;老街曾是千里疆场、兵家必争之地,从早年的的抗倭御侮,到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街一度金戈铁马,将士云集。陈毅、陶勇、张震东、梁灵光等名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街又是经济发展,革固鼎新的见证人,清末状元张謇曾于此设署处理垦殖事务,当地围海造田,兴办实业当由此始。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历史的风风雨雨打造了老街的辉煌,也造就了一批批革命志士、专家学者和社会闻人。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世事变迁,古老的石板街已所剩无多,仅在东街残留小段。然而在这古老的石街上成长起来的人,无论两院院士、戎马将军、体育健将、商界巨子,还是世居老街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心,他们的魂,都牢牢系在石街这条根上。信步石街,回首往事,旧日老街景象历历在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200年前的这16225块花岗石板以及石上镌刻的图饰都会给他们带来历史的缅怀、情操的陶冶与精神的升华。甘心凭瘦骨,横卧似街石。碾压见殷红,溅扬染春色。赤子之心,坦荡之怀,正是石街人的精魂![2]

历史沿革

江苏省如东县县城掘港有一条美丽的仿古街,街名扶海洲.扶海洲本是如东大地最早的称谓,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扶海洲原是南黄海与长江交汇形成的一块沙洲,好像是大海与长江搀扶出的一个孩子,故此得名。它形成于二三千年前的西周,唐朝时才和大陆相联。《崇川竹枝词》中有首专写扶海洲的词:“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洲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这首竹枝词的前两句准确地写出了扶海洲的地理位置:“淮南”是淮河之南,“江北”是长江之北,“海西头”就是黄海的西岸.这“扶海洲”正是我们如东。所以史志里说,如东古称“扶海洲。” 如东古属吴地,但如东人大多是移民,土生土长的很少。移民中又以同属吴地的江南人为多。千百年后,许多如东人已不再会说江南话了,但悠扬,轻快的江南吴歌仍然可从今日如东民歌中寻觅到它的袅袅余韵。[3]

神话传说

传说八仙过海前,遇雾怪漫天吐雾,用尽法力,也不能冲破重重雾网。只得停在扶海洲东海边。何仙姑问路遇见渔郎,渔郎告诉仙姑:“蓬莱此去三千里,子夜雾怪瞌睡升明月。” 原来雾虫每到半夜时分,打瞌睡半个时辰。八仙半夜突袭,拔剑刺死雾虫,为民除害。仙姑见渔郎聪慧俊美顿生爱慕之意,有意考他:“渔郎啊,你可知我们所站的地方叫什么?” 渔郎摇头,何仙姑飘然说道:“我出一个迷,你猜一下,就知道了——与郎好似旧相识,驾云西辞赴蓬莱。” 渔郎沉思不解,恰巧如来佛祖东行经过,有意相助渔郎,于是现出金身慈笑不语。渔郎和仙姑跪拜,渔郎一刹那间恍然大悟,感谢佛祖指点迷津,脱口而出:“如东。”原来,何仙姑出的是会意藏字谜,“好似” 解为“如” “西辞”是向“东。” 如来佛祖从西天到东土来,不就是“如东”吗?渔郎请来能工巧匠刻下“如来东临” 的巨碑谢恩。据说,老人只要在此碑前拜上一拜,烧香九柱,双手合十齐头顶,就能长命百岁。青年男女只要在此碑下拜上两拜,点香八柱,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小孩在此碑前拜上三拜,就能去病除灾,学业长进。

饮食文化

天下第一鲜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路吃尽人间美味。一日来到扬州,知府大人正在为拿不出美味佳肴而犯愁,这时,一位家住如东的师爷献计道:“大人,我家乡的海边出产一种又鲜又嫩的文蛤,其味雅而不俗,是否寻点来让皇上品尝。”知府一听,十分高兴,立即派人快马置办。回府后,差掌勺用文蛤烧冬瓜,将冬瓜数片削成弯月形状。玉碗中,清烟袅袅,一颗颗文蛤似珍珠一样,在水中嬉戏,仿佛抬头望着水中初月倒影。看着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吃够山珍海味的乾隆,从未品尝过这么鲜美的海味野肴,鲜得直咂嘴。“此鲜只应天宫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乾隆边吟诗赞道,边唤来师爷,问这是什么菜,师爷灵机一动,答曰:“回皇上话,这是海珠恋月。”乾隆龙颜大悦,“好一个海珠恋月,真乃天下第一鲜也。” 乾隆回味无穷,一时兴起,命师爷马上取来文房四宝,乾隆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鲜”五个大字。由此,文蛤美名远扬。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改革开放为南黄海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东人把文蛤打进了国际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地“天下第一鲜”。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近年来,南通市旅游部门将滩涂踩文蛤作为专项旅游活动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为国内外独有,融观赏、运动、风味平常于一体,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南黄海上一道亮丽地风景线。[4]

城市标志

海子牛

海子牛是如东出海渔民的得力助手。它体格强壮,身材高大,吃苦耐劳,善于拉车。在源远流长的如东畜禽生产史中,如东人不会忘记曾与他们荣辱与共,并为他们屡建奇功的“海子牛”海子牛因体形硕大,背腰宽厚,四肢粗壮,玉蹄圆大,慓悍健美,产于如东海滨而得名。历史上,沿海拖盐、拉鱼、运草全赖海子牛。海滩多积水洼地,无交通道路,交通工具都为木轮大车,车体笨重,运输时又常须涉水而过,负荷极大。海子牛便是沿海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役用牛良种的杰作。它体高力壮,两牛共挽一车,载重1000到1500公斤,每天能在海涂上行走30至40公里,终年如此,习以为常。用以耕地,效率比农村水牛高30%。 在那烽烟遍地的战争岁月里,海子牛以其特有的功能活跃于沿海地区,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屡立战功。有一幅题为“海上歼敌”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情景:战斗的硝烟还未散尽,鬼子的炮艇还在燃烧,肮脏的膏药旗耷拉在沙滩上。两头硕大无比的海子牛拉着满载战利品的驾车,陪伴着英勇的战士凯旋归来。远方,夕阳下倚大海。而今,随着机械化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往日的牛车已逐渐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海子牛”的时代亦已成为过去而载入如东的史册。然而,如同战士眷恋着驰骋疆场的战马一样,如东人依旧眷恋着“海子牛”。海滨不少渔家仍然饲养海子牛。因为汽车、拖拉机虽然快捷,但不耐海水侵蚀,而海子牛拖架子车却耐腐蚀,在海滩港汊进退自如,远非其他运输工具所能及。再有“海上迪斯科”旅游项目,用海子牛挽车,平添几多粗犷、质朴,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5]

城市周边

马塘

唐朝大将军薛仁贵跨海征东,大军行至今如东县潮桥镇东四五里的地方。薛仁贵立马东望,狂风呼啸,海浪滔天。如此恶劣天气,大队人马怎么上船渡海,他信马由缰,心事重重。突然,地面陷落,马失前蹄,掉进一个大深塘里(在今天马塘三角岛内)。薛仁贵大吃一惊,见黑暗中有一物光芒灿烂,一看,原来是一颗定海龙珠,旁边还有天书一本。薛仁贵大喜,天助我也。迅速带兵上船,拿定海龙珠一照,果然,风平浪静。后人把此地叫做马塘,塑白龙马以纪念。

特色舞蹈

跳马夫

跳马夫是如东地区的一种舞蹈,气势雄壮,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剽悍勇武。“跳马夫”原是流传于如东一带的祭神舞,所祭之神为“都天王爷”。据传,“都天王爷”是唐肃宗对其守将张巡的追封谥号。唐至德二年(757)十月,张巡(709—757)为抵抗安禄山叛军,守唯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十月,弹尽粮绝,乃罗雀掘鼠,给将士充饥。叛军再犯,张用奇谋令军士身系马铃,在城头奔跑,使叛军疑是援军已到,魂飞魄散。张巡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后来朝廷追封,百姓建庙,并于其生日进行祭祀。明清之时,倭寇海匪经常骚扰沿海,当地人们寄情于张,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灾降福,于是将供奉逐渐演化为“烧马夫香”,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如东丰利、马塘、掘港尤甚。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东民间舞蹈“跳马夫”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得以重放光彩,并先后至南通、南京乃至北京中南海演出。它那简洁、整齐的舞姿,铿锵的节奏,粗犷的呐喊乃至排山倒海、撼天动地的气势,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迪斯科”。“跳马夫”是男子群舞,无音乐伴奏,主要靠马夫身上佩戴的马铃声伴舞,舞蹈机动多变。舞台上一排排粗犷剽悍的马夫,身系马铃,口衔银针,头戴红缨嵌宝牌面,手执马扦,腿裹素布,脚著草鞋,胸悬护心挂锁,腿系镂空黑底短围,目不斜视,群起舞蹈;跺步跳,横步跨,荡步跳,纵步跨,整体动作刚韧有力。它向世人诉说一个以铃声吓破敌胆的动人故事,颂扬了张巡驱妖镇魔的无畏气概,寄托着人们对消灾祈福的良好愿望。一声悠长而低沉的号鸣,一通缓慢而庄严的锣鼓,似成千上万只马铃同时发响,巨幅杏黄龙幡迎风翻腾,渲染出古代将士们纵马厮杀的悲壮,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两军对垒的战场。“呵呵,哈嘿!呵呵,哈嘿!”吼声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众马夫步应鼓点,阵随锣变,时而飞鸟穿林,时而巨龙吐须,队形瞬息万变。号声、锣声、马铃声、呐喊声,声震遐迩,惊天动地。他们时而跨马步,高举马扦作虔诚的祭祀;时而跳跃向前,义无反顾。龙蟠舞,呼啦啦;铃儿声,响叮当;呐喊声响遏行云,犹如猛虎下山,恰似蛟龙出海……蓦地,各种声音戛然而止。“跳马夫”全过程遂告结束,整个舞蹈充满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跳马夫”动作的风格,可用八句来概括:脚站八字似座钟,腿臂微屈像劲弓。挺胸收腹须沉稳,气贯丹田身如松。跳踢颠磋讲扎实,迈步敦实肩微动。目光坚定不斜视,刚健质朴显威风。如今,“跳马夫”已升华为如东精神的象征。为了和平与安宁,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即使是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