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寧鄉千佛洞晤溈仰禪(巴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探寧鄉千佛洞晤溈仰禪》是中國當代作家巴陵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探寧鄉千佛洞晤溈仰禪
人生要麼有緣,要麼無緣相見,這都是我們的緣分,無法強求。人與佛講究緣分,人與人也講究緣分。
我常途徑寧鄉縣黃材鎮回家,來來回回走了十五年,始終沿着一條路行走,從沒到離黃材鎮近在咫尺的千佛洞去過;我曾經在湖南省旅遊局院子裡上班五年,與金文佼在一個院子裡上班,不認識;我曾在重慶市區多年數次漫無目的的行走,也不認識土生土長的曾雁。因為一次偶爾的微博轉發,我們從網上到線下,我們來到千佛洞,從此認識,並成為朋友。
二0一四年五月十五日,我與好友李謙、同學唐國明三人在曾雁女士、金文佼先生、劉希陶先生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寧鄉縣西部的黃材鎮,去千佛洞參觀。千佛洞是溈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位於黃材鎮崔坪鄉,東接長沙,西通漣源,北鄰桃江、安化,有橫雷線東西貫通,黃月線直抵桃江,黃祖溈旅遊專線群山環繞,交通便利。
千佛洞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於三億六千萬年前。千佛洞為國家3A級景區,位於玉龍山下,屬傳說中的中國南方龍脈所在地,早在五六世紀就有文字記載。一九七三年被當地農民發現,二00五年五月一日向社會開放。千佛洞由十三個連環溶洞組成,洞內有洞,洞洞相連,原名十三洞。唐代,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曾在千佛洞閉關修煉七年,奉洞內天生數千尊岩佛為佛,遂更名千佛洞。
千佛洞全長兩千三百米,洞谷幽深,迂迴曲折,神秘莫測。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千姿百態,陰河、瀑布暗地橫生,奇景迭出。由山體水景組成,山水相依,組成一幅溶洞風光,配以周圍山水田園,內秀外雅、妙趣天成,有極高的觀賞、遊覽、科研、歷史和文化價值。洞內冬暖夏涼,可供人避暑、休閒。
我們從黃材鎮出發,汽車馳騁在田野上,路旁農民在耕田插秧,遠處青山如黛,山嵐不高,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帶,千佛洞卻隱藏在青山綠水之中,極其清靜自然。我們經過半小時的車程,車輛駛進山凹,眼前豁然開朗,一個盆地呈現在眼前,有房屋、有田畝,為一派桃源景象。我仰望山嵐,右邊有一棵古楓,枝繁葉茂,據《宋史》記載,寧鄉屬古梅山地區,住着古老的莫瑤民族,在他們家的周圍栽種楓樹,有人迷路,看到紅楓葉就可以找到家。
我看到這棵千年古楓,突然有種親近它的衝動。朝古楓走去,走到近前,我與古楓之間隔着一汪碧水,清澈見底,碧綠如鏡,此潭名為洗心池,曾是靈祐禪師與弟子懺悔洗刷纖塵的地方,洗卻塵世的浮塵,進行忘我的修煉。從洗心池朝上,有三景相連,為神龜、白鴿廟、古楓三物,神龜公母一對,在竊竊私語;白鴿廟為土地廟,周圍灌木上纏滿紅綢,為當地農民祈福、求子的痕跡;古楓茂密蔥翠,傘蓋龐大,如迎客松般等待客人的到來。
在洗心池邊,我們坐上遊船,穿過一段數百米的河道。導遊說千佛洞裡洞洞相連,連綿四十餘里,出口到桃江縣的金沙洲。在河道上出現在我們左手邊的是千年靈芝,那鐘乳石極其神似,懸掛在我們頭頂上,為一塊平整的石頭,沒經過任何人工修飾,全長有兩百多米,稱為「天下第一無極天頂」。再往前走,為穹頂繁星,頭頂繁星點點,可以伸手可及,有手把摘星的感覺。右邊有巨大石幔從天而降,像滑落的蓮瓣,飄蕩在水邊。
往前是凌雲仙渡,我們停船靠岸。走進第二洞天上人間,前是水漫千丘,有股涓涓細流,為石獅庵光涌禪師修禪時使用的水源,水流一年四季不斷,泉下滴成千丘田畝。繼續前行是金蟾臥蓮,右上方有隻巨大的金蟾睡臥蓮蓬中,尋找甘露。前方豁然開朗,有一開闊平坦之地,為五百羅漢堂,五百位羅漢正襟危坐,形態栩栩如生,聽對面七層台上的南海觀音傳誦佛法。右邊為麒麟獻瑞,一隻麒麟蹲坐在石頭頂端踩踏祥雲。再往前石壁上有兩塊突出的石頭,像兩隻獅子蹲坐在那裡,守護者對面的舍利佛塔。旁邊有條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美,我們都抑制不住伸手去觸摸。
再往前走為寒冬雪,石頭像冬天雪花積在樹上,摸着有股沁人的涼意。前有羅漢石,形似巨大的赤身羅漢。前是彩虹橋,全長二三七米,寬一點二米,旁邊水深三十厘米,走在上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前方有敬仙門,我們俯首彎腰,看赤腳大仙浴足、哪吒拜師、峨眉仙山等景觀。再往前是佛堂,供奉着觀音菩薩,這裡是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閉關修行七年的地方。我走到這裡,心裡有股禪境,似聽到佛音。
我們徒步邁上步雲梯,進入第三洞佛的殿堂。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書天筆,一隻神筆懸掛在上方,下面有寫就的書法。我正式走進佛的殿堂雷音寶剎,為如來佛祖傳說佛法的地方,右邊是巨大的千佛塔,高八點五米,直徑一點五米,為鎮洞之寶。千佛塔的左邊有隻大黿,伸長脖子前行。正前方有四尊菩薩,頭頂光環手抱小孩的是送子觀音,左邊是文珠菩薩,正對面是地藏王菩薩和普賢菩薩。前面是大峽谷,為一大奇觀,譽為「天下第一洞穴峽谷」,高有百餘米,兩面如刀削,終年零星小雨。再前面是彌勒佛,黃材有句俗話「密印寺的觀音,千佛洞的佛」,他們最崇拜的就是這尊彌勒佛,那憨態,我忍不住去摸摸它。右邊石壁上長滿老薑,我戲稱半壁江(姜)山。左上方為苦修洞,為靈祐禪師及弟子面壁苦修的地方。旁邊還有一棵菩提樹,瀑布像開滿樹上的鮮花。旁側有個兩個天眼,兩隻眼睛]非常漂亮,長着長長的睫毛。 我們往前走,進入佛的生活區,有舂米台、天街、仙樂堂、琴簾、講經堂、月光寶盒、天書等景觀,還有龍王敬佛、蓮台倒掛、浣紗崖等景點。
走完溶洞的自然景觀,接下來是溈山恐龍宮,有三百多種仿真恐龍,由四五六三個洞組成。一路兩旁突然冒出一條恐龍,有點驚喜也有點恐怖。
我們走完恐龍館,就開始爬坡,前面可以看到洞口的亮光,走一段,還覺得有那麼遠,足足走了二十分鐘,我們終於爬到了洞口,見到了天日,身體突然輕鬆,覺得極其舒服。
我們慢慢往山下走,腦海里開始回味其千佛洞裡的景觀,整個溶洞如一座用寶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雄偉宮殿,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像條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地下畫廊,繁複絢麗,萬千氣象,透出山水靈秀的精神,那景觀美得雋永、自然、親切、純粹,我捨不得離去。[1]
作者簡介
巴陵,男,原名:方八另,職業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