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握手言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握手言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握手言欢 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通传》。

这则成语意思是握手 谈笑,多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其结构为连动式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握手言欢 [1]

拼音 wò shǒu yán huān

近义词 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反义词 不欢而散


注音 ㄨㄛˋ ㄕㄡˇ ㄧㄢˊ ㄏㄨㄢ

出处 《后汉书·李通传》

语法功能 作谓语

出处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通传》)

后人据此提炼出"握手言欢"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李通字次元,南阳人。他的父亲叫李守,史书上说李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正是良好的家教,让李通和他的弟弟李轶均成为当时之才俊。李通很有商业头脑,年轻时就是当地有名的大富商了。

西汉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一场大饥荒向南阳郡袭来。刘演、刘秀一家也经受了这场灾荒。老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只要有谁振臂一呼,他们马上就会起来响应。

起兵前,刘演与当地的豪强商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刘演的一番议论,实际确定了南阳豪强起兵反莽的最终目的,便是恢复汉家天下。刘秀明白了哥哥刘演的意图后,便与宛城的地方豪强李通、李轶在宛城一带,积极为起义做准备。其实在此之前,他们还有一段相互了解的过程。

当时,刘秀被王莽朝廷抓捕,在南阳四处躲藏。李通很快就掌握了刘秀的行踪,他并没有告发,而是派弟弟李轶去请刘秀来做客。刘秀正落难呢,吃了上顿没下顿,李通的"召唤"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巴巴地跑去见李通。两人见了面,惺惺相惜,握手谈笑,说起话来没完没了。俩人说的正是起兵造反的事儿,这事儿说到了刘秀的心坎上,可他又怕李通设计陷阱来害他,就斜着眼睛试探李通:"这事儿不好弄啊!你父亲李守还在长安呢!"李通说:"这个不用担心,我们早有计划!"听李通这样说,刘秀才放下心,和李通、李轶共谋举兵反王莽。

虽然李通说得挺好,可是这件事儿到底还是泄露了,李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家族遭到这样的打击,更加坚定了李通兄弟反抗的决心,他们出钱、出兵帮助刘秀造反。

后来,刘秀宗室刘玄称帝,拜李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得势,李通被封为固始侯,拜大司农。

成语寓意

"握手言欢"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李通跟刘秀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这则典故里的"握手言欢"指握手谈笑,原来并没有曾发生不和,以后又重归于好的意思,后来提炼为成语后才有了不和以后又重新和好的意思。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握手言欢"多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文于去年北上,与公握手言欢,闻公谆谆以国家与人民为念,以一日在职为苦。"

现代·巴金 《生之忏悔·两个孩子》:"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