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千年珍寶——秘色瓷的珍貴
秘色瓷 |
中文名:秘色瓷 外文名:ST color porcelain 類 別:瓷器的一類 發現地:法門寺 |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又名秘釉瓷,中國古代越州名窯(今浙江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簡稱「秘瓷」。「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這句引人遐想的詩句是來自於唐朝詩人徐夤的古詩,它是形容一種珍貴的瓷器,這種瓷器在雋美悠久的中華歷史中,顯得極為神秘,它就是被人們傳頌已久的「秘色瓷」。由於秘色瓷傳世量極少,工藝失傳多年,加上文獻記載匱乏,千百年來,秘色瓷一度只「活在」後人的想象之中。
目錄
什麼是秘色瓷?
秘色瓷屬於青瓷系列,它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窯專為皇宮燒制的一種精品瓷器。從宋代伊始,直至今日,廣大學者針對「秘色」一詞的確切含義仍聚訟不已。據傳說,秘色瓷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沒有使用權力,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對外保密。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秘色瓷為何一直以來都披着一層神秘面紗了。
初露風華的秘色瓷
1981年陝西扶風,有着「關中塔廟始祖」之稱的法門寺佛塔,在接連幾天的風雨摧殘下,塔的中部出現裂縫,東北部基本坍塌。
想不到的是,在這場巨大劫難的背後,一個埋藏了1000多年的驚世秘情得以重見天日。就在清理佛塔基座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狹小幽深的地宮入口。而在史籍中確有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裡面埋有釋迦牟尼佛的一枚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於是,在隨後的發掘中,發現了兩座刻有文字的石碑。而其中一塊就是專門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物品的《物賬碑》,碑文註明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不久之後,在地宮深處,果然發掘到了13件不同種類的青綠色瓷器,另外,在地宮其他位置發現了同樣質地的八棱靜水瓶。由此,學術界基本斷定,這14件形制類似的瓷器皆為秘色瓷。
時隔多年,2017年4月18日,在慈谿舉行的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考古發掘入選「十大」新聞發布會現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建明博士表示:「秘色瓷是考古界的千年之謎,這些瓷器產地在哪、如何燒制,原本都不得而知,而今答案在這批上林湖出土的瓷器上找到了。」上林湖窯址出土的秘色瓷製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在外觀、器型、胎釉特徵上十分接近,並且在窯址內發現了多個「官」字款的匣缽,這些證據可以確認秘色瓷的生產基地就在上林湖畔,與此同時也基本確定了秘色瓷的出產地在越窯。[1]
絕世工藝
秘色瓷的質地與色澤,世人無不稱讚。法門寺塔發掘出的14件越窯秘色瓷中,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均為青綠色釉,細膩的胎質更顯晶瑩潤澤,如靜謐湖面一般。其中的一件八棱淨水秘色瓷瓶更是在考古學界被稱為「一個突破性發現」。水瓶高達到了21.5厘米,腹徑最大值達到11厘米,口徑約2.3厘米,重615克。八棱淨水瓶瓶頸細長,直口,圓唇,肩部呈圓隆狀,瓶腹為瓣狀瓜棱形,圈足稍微外侈。在瓶頸與瓶身交接處,有相應的八角凸棱紋三周作為裝飾,且呈現階梯狀。這隻瓷瓶造型優雅別致,端莊規整,線條優美,通體明亮泛綠,瓷化程度極高,這一造型在唐代極具審美創意。
同一批出土的越窯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窯五瓣葵口秘色瓷盤,通體施有青綠色的釉,釉色均勻光潔,瑩潤飽滿,器形規整。在燈光下,碗和盤內明澈透亮,玲瓏剔透,「無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於碗內或盤內。
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奧秘就藏在製作過程中。原來在燒制前,工匠巧妙地將器物的底部設計成微微向內部凸起的造型,這樣便使碗或盤的底部形成了一個微小的弧面,再配以青綠透明的光滑釉面,就使得碗或盤的底部成為一個類似「凸面鏡」的構造,從而讓光產生了散射,進而形成了神奇的視覺觀感。這便是秘色瓷能夠產生「無中生有,似盛有水」現象的真正原因。
這千年的秘色之青,着實令人意醉神迷,可融人為於自然,亦可融自然於人為,巧奪天工,驚世駭俗。 [2]
評價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很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淨,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不久之後,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於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着實逗弄得後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的海洋里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相關圖集
參考來源
- ↑ 稀世珍寶「秘色瓷」 , 搜狐網, 2019-07-07
- ↑ 揭秘千年珍寶——秘色瓷, 科普中國網,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