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孝庄靠哪些大臣助子登基?
福林 |
揭秘孝庄靠哪些大臣助子登基?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突然病逝。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位激烈,相持不下,一时出现继统危机。以孝庄为核心的崇德后宫作为皇权的代表者,与两黄旗重臣图赖、索尼、鳌拜等人联合,迫使多尔衮、豪格做出让步。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于崇政殿定议,由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即皇帝位,45岁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与32岁的多尔衮共同辅理国政。[1]
继统危机的解决过程中,弱女子孝庄究竟如何帮助儿子福临登上皇位?在这段历史中,在关注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感情”而外,两黄旗大臣应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继统危机发生乃至解决,两黄旗大臣始终表现出参议皇嗣人选的主动性,令人刮目。
皇太极刚刚去世,两黄旗主要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往肃王(豪格)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私相计议。”(《清世祖实录》卷37,顺治五年三月己亥。)可见,两黄旗内部已形成一支主张立帝之子的中坚力量。 八月十四日会议前夕,即“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清史稿》卷249,《列传》36,《索尼》。)明确表示应立帝之子。而多尔衮身为亲王,这一屈躬摸底之举,亦从反面证明两黄旗大臣的态度很受重视。
八月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会议开始后,索尼与鳌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清史稿》卷249,《列传》36,《索尼》。)接着,议立豪格、多尔衮、多铎、代善的方案先后出台,各方不能达成一致。在陷入僵局的关键时刻,两黄旗大臣“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此前,豪格已表示“‘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这时,代善以老病为由抽身离开会场,阿济格“随而出”,多铎“默无一言”。多尔衮见自立无望,迫于两黄旗大臣的压力,提出“当立帝之三子(编者注:第三子为第九子之误)。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朝鲜)《沈阳状启》,仁祖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初史料丛刊本,第514页。)这一建议为与会者接受,从而为皇太极死后皇权交接的顺利完成,铺平道路。还应看到,此次会议最后议定福临为皇位继承人时,六位实力最强、最有发言权的亲王、郡王中,竟有三人(豪格、代善、阿济格)于中途退出会场,这是与议立皇太极为嗣汗时迴然不同的情况,说明斗争的复杂性与激烈程度,都超出前者。
会议之后,索尼与谭泰等共六位两黄旗大臣“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清史稿》卷249,《列传》36,《索尼》。)不久,硕托、阿达礼等人拥立多尔衮的密谋暴露。《清世祖实录》卷1,崇德八年八月丁丑。八月二十二日,两黄旗大臣、侍卫共210人“盟誓天地”,效忠幼主,“如效先帝时”,不得“谄事诸王”,“结党谋逆。”(《清世祖实录》卷1,崇德八年八月癸未。)
按照八王共治制所规定的汗位推选制原则,议定新帝,乃宗室诸王份内之事,因此,议立皇太极为嗣汗时,八旗大臣并无发言权。八月十四日会议上,诸王宗室,特别是爵位最高的四位亲王、两位郡王本应是主角,参加会议的两黄旗大臣,只应充任陪衬角色,遵诸王旨意行事,唯前者马首是瞻。但是,恰恰相反,两黄旗大臣不仅于会前以武力示威,会议伊始先声夺人,当众人之议“未及归一”时,两黄旗大臣再次挺身而出,慷慨陈词,表达立帝之子的坚定决心,从而迫使多尔衮提出上述方案。解决继统危机的全过程中,两黄旗大臣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两黄旗大臣这种反客为主、敢于公开与诸王抗争的表现,与其身份不相符合,在后金历史上从未曾有。
两黄旗乃皇帝自将之旗,两黄旗大臣的切身利益,与崇德皇权休戚相关。继统危机中,两黄旗大臣之所以能与崇德后宫的主张相一致,舍弃豪格,力主立福临为帝,很大程度上是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这一动机所驱使。如果豪格称帝,正蓝旗的地位将大大上升,这对两黄旗大臣极为不利,只有福临继位,才能避免这一结果。
下述情况,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两黄旗大臣的重要作用。
当多尔衮拒绝阿济格和多铎的劝请后,阿济格和多铎曾一语道破多尔衮之顾虑所在:“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清世祖实录》卷63,顺治九年三月癸已。)
继统危机解决后,豪格曾对人说:“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二旗,附和硕睿亲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设不克终事,尔时以异姓之人主国政,可乎?”(《清世祖实录》卷4,顺治元年四月戊午。)豪格因未能继承帝位,牢骚满腹,认为多尔衮是因得到两黄旗的支持,才登上摄政之位;并预言如果多尔衮英年早逝,两黄旗大臣将继而代之。
豪格的上述看法,反映出两个重要事实。其一,经过皇太极的多次惩治,八旗旗主、诸王贝勒普遍受到贬抑,惟有皇太极独尊,凌驾诸王之上,而诸王贝勒的权势,皆不足以与皇权相抗衡。其二,与崇德皇权的发展同步,两黄旗因是“皇上旗份”,实力不断增长。继统危机中,无论何人,必须同两黄旗大臣联合,实质上也是借助皇权的力量,方有可能在这场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豪格正因失去两黄旗大臣支持,成为角逐中的失败者。痛定思痛之后,他才有此认识,为时晚矣。多尔衮也主要由于未能获得两黄旗大臣的支持,被迫退出皇位之争。
两黄旗大臣能够在继统危机的解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崇德皇权已较为集中,皇权基础较为牢固的体现,同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依据八旗制度,八旗大臣是各旗旗主的家仆属人,与旗主之间具有隶属关系,上下尊卑分明,不可逾越。两黄旗大臣亦无例外。两黄旗旗主皇太极去世后,两黄旗大臣的家仆属人身份,并未改变。
两黄旗大臣的权势来自皇权,必须以皇权为依恃,皇太极在世时如此,其死后亦然。否则,解决继统危机过程中,他们就不可能与诸王相抗衡,并为诸王所畏惧,甚至被认为有“主国政”之势。
质言之,皇太极暴卒后,两黄旗大臣惟有以清皇室为靠山,在其支持下,才能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行动。在皇太极未立储嗣而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与皇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代表皇权者,非皇太极妻室,即崇德后宫莫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