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搖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搖臂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搖臂是拍攝電視劇、電影、廣告等大型影視作品中用到的一種大型器材,主要在拍攝的時候能夠全方位的拍攝到場景,不錯過任何一個角落.

使用範圍

我們平時常見的攝像、攝影輔助器材是三角架,它的功能是固定機位、調節水平以及方便攝影師推拉搖移等。搖臂在此功能上增加了升降功能。且鏡頭在搖的時候更加「誇張」,藉此可以拍攝出宏偉、大氣的場面。

搖臂定義:攝像機承托設備

結構功能

結構組成

搖臂臂體、電控雲台、伺服系統、中控箱、液晶監視器;

結構作用

搖臂臂體——控制攝像機整體移動;

電控雲台——控制攝像機水平旋轉、垂直俯仰;(模仿人的肩膀)

伺服系統——控制攝像機鏡頭變焦(推拉)、聚焦、光圈、攝像機攝錄控制。(模仿人的手指);

中 控 箱——所有控制信號、視頻信號、電信號在這裡進行集中濾波、放大、處理後輸入輸出;

基本操作

臂杆的運動、攝像機鏡頭指向的控制、變焦的控制、焦距的調整等(如果安裝了Z軸部件,則還有Z軸的操控)。其中,臂杆的運動與攝像機鏡頭指向之間的互相配合,是用好搖臂的前提,特別是圍繞目標主體運動時尤為重要。而且,隨着攝像機變焦鏡頭逐漸向主體推近,操作難度會隨之增加。基本功的掌握要靠平時的實踐,非一日之功。初學者至少要有幾十小時的基本訓練才能初步掌握。每一位搖臂使用者必須練就紮實的基本功,操控起來才能運用自如

定位

大型搖臂(長度在7m以上)的優勢在移動拍攝,這是一般的機位無法實現的。而移動拍攝的效果如何,與運動軌跡的預先設計有很大關係。搖臂的運動範圍在水平面上是一個圓,一般地,我們只是利用其中的一段圓弧MN。而在垂直面上是一個扇型,一般也是利用其中的一段圓弧。攝像機的運動軌跡就是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圓弧運動的綜合。一般地,搖臂的移位不是很方便,在節目現場基本上是固定不動的,特別是在一氣呵成的直播場合。所以,在排練之前,就要認真研究節目,如人員如何出場、站位、舞台上的運動方位、舞蹈的人數等。在「吃透」節目的基礎上,設計安排攝像機的運動軌跡,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節目的需求,充分發揮搖臂的優勢,使節目產生最大的藝術感染力。運動軌跡一旦確定,搖臂的位置也就確定了。如果是分段錄製節目,就要根據需要在節目拍攝中移動搖臂位置以適應不同的運動軌跡,那麼定位點就不止一個。此時要事先在地面做好標記,並且最好在三角架O點的下方懸掛一個物件,以精確定位。

移動拍攝

「移動拍攝」的關鍵在於移動,即攝像機相對被攝物體的位移。在拍攝中要表現好運動,還必須選好參照物,沒有參照物就無法表現動感。首先,參照物距離攝像機越近越好,參照物越近,動感越強;其次,參照物也可作為畫面的前景來使用。例如:廣場大型活動中搖臂攝像機掠過觀眾頭頂的鏡頭,參照物就是觀眾,機位越高則動感越弱,只有在觀眾頭頂掠過才能產生很強烈的衝擊力和動感;另外,舞台前的綠色盆景、舞台上空懸掛的道具,如傘、氣球之類,也可作為參照物使用,同時也可作為畫面的前景。只有選好參照物,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臂杆運動速度不是很快,但鏡頭的衝擊力很強烈,其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操控

搖臂可以一人操控,也可兩人配合操作。很多攝像人員都習慣於單槍匹馬,但究竟是一人操控、還是兩人配合操控好,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一個人操控時,他既要控制搖臂臂杆的運動,又要控制攝像機鏡頭的指向,如果是拍攝大場面,再用上廣角鏡,運動速度比較舒緩,一人操控也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對運動有更進一步的要求,例如:臂杆運動速度加快、起幅落幅時加速度提高、畫面需要精確定位、使用變焦鏡頭往上推時,一個人恐怕就力不從心了,這時必需兩人配合才能完成這些鏡頭的拍攝。但兩人操控有一個互相配合的問題。因此,在節目排練之前需要兩人共同與導演策劃,商定搖臂的運動軌跡,做到心中有數。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演練,方能做到雙方配合默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