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拟鸟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拟鸟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拟鸟龙属名:Avimimus)是偷蛋龙下目拟鸟龙科下的唯一一,生活于上白垩纪蒙古,距今约7,000万年前。它的学名意思是“鸟类模仿者”,因为它的样子很像鸟类

发现与物种

拟鸟龙的化石是由苏联挖掘团队在蒙古发现[1],并于1981年由古生物学家Sergi Kurzanov命名。在过去,拟鸟龙的出土地点被认为属于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在2006年,另一个拟鸟龙标本被发现;而研究人员推测Kurzanov可能搞错拟鸟龙的化石出土地点,应该是来自于更年轻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

模式种奇特拟鸟龙A. portentosus)。由于发现化石时,缺乏尾巴部分,Kurzanov当时认为拟鸟龙没有尾巴。后来的其他拟鸟龙化石则具有尾椎,确定尾巴的存在。

在1996年,第二个拟鸟龙的化石被发现,是个接近完整的标本;后在2000年,这个化石经过正式的研究叙述。此外,该地区发现了许多小型兽脚类的足迹化石,被认为是拟鸟龙留下的[2]。在2001年,一些零散化石被归类于拟鸟龙属,但不属于奇特拟鸟龙,可能是另一个种,被标名为Avimimus sp.[3]

在2008年,菲力·柯尔(Phil Currie)带领一个由加拿大美国、蒙古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宣称发现一个有大量Avimimus sp.化石的尸骨层。这个尸骨层来自于纳摩盖吐组,位在西戈约特组(Barun Goyot Formation)的上方10.5公尺处。这些化石来自于至少10个拟鸟龙的个体,但地底下可能还有更多化石。这些化石包含成年个体、亚成年个体。成年个体的体型差异不大,显示它们是有限生长的动物。成年个体的跗跖骨(Tarsometatarsus)、胫跗骨(Tibiotarsus)愈合程度高,也许多明显的肌肉附著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集体化石代表拟鸟龙是群居动物[4]

古生物学

拟鸟龙是一小型的恐龙臀部高约45公分,身长1.5公尺。与身体比较,头颅骨相当小型,但眼睛与脑部相较而言较大。保护脑部与眼睛的骨头很大。科学家推测拟鸟龙具有大型脑部。

参考近亲的偷蛋龙科近颌龙科,拟鸟龙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没有牙齿。但是,在前上颌骨的尖端有一列像牙齿的伸出物,使喙状嘴有锯齿的边缘。某些标本则被发现有前上颌骨小型牙齿。拟鸟龙被推测是草食性杂食性的动物。Kurzanov则认为拟鸟龙是以昆虫为食。

拟鸟龙的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相当大,枕骨大孔是头骨上的洞,连接脑部与脊髓枕骨髁(occipital condyle)小,显示头部的重量轻。颈部修长,颈椎较其他偷蛋龙下目更长。不像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背椎没有开口容纳气囊,可见拟鸟龙是较原始的动物。

前肢较短,手掌骨像鸟类一样是愈合在一起,尺骨上有隆起物,Kurzanov解释这是羽毛的附著点。在1987年,Kurzanov宣称拟鸟龙的化石具有羽茎瘤路易斯·齐亚比(Luis Chiappe)则宣称在尺骨发现类似的肿块,功能不明。Kurzanov认为这些羽茎瘤是羽毛的附著处,因此拟鸟龙可以初步的飞行。科学家目前普遍认为拟鸟龙具有羽毛,但不认为它们能够飞行。

肠骨长而且几乎是水平的,形成很宽的臀部。对于尾巴的了解甚少,但从臀部显示它们的尾巴很长。脚部亦很修长,拟鸟龙被估计是很专长跑步的。拟鸟龙的胫骨股骨长,这是善奔动物的特征。它们的脚部拥有三个脚趾,上有狭窄的尖状趾爪。

参考文献

  1. "Avimim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0. ISBN 0-7853-0443-6.
  2. Watabe, Weishampel, Barsbold, Tsogtbaatar and Suzuke, 2000. "New nearly complete skeleton of the bird-like theropod, Avimimu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3): 77A.
  3. Ryan, Currie, P. and Russell, D. (2001). "New material of Avimimus portentosus (Theropoda) from the Iren Debasu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Erenho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3): 95A.
  4. Currie, P., Longrich, N., Ryan, M., Eberth, D., and Demchig, B. (2008). "A bonebed of Avimimus sp.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Nemegt Formation, Gobi Desert: Insights into soci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in a maniraptoran theropod."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8(3): 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