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摆接义冢大墓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摆接义冢大墓公
图片来自xuite

摆接义冢大墓公,又名土城大墓公大安寮庄大墓公埤塘义冢,是位于台湾新北市土城区埤塘里的墓场与大墓公庙,与林爽文事件漳泉械斗有关,为土城、中和板桥闽南漳州人后裔的共同信仰中心,由三地官方负责轮流管理。

祭祀

过去,土城大墓公南方山区为台湾原住民蟠踞,时常出草攻击,垦户林清和乃设隘寮,并祈求义冢公庇护,后来原住民远徙,大墓公之香火亦因此而日益兴盛,遂成为摆接十三庄的漳州籍移民聚落信仰中心之。此墓又名“大安寮庄大墓公”,与中和广济宫、及板桥接云寺板桥慈惠宫枋桥街文昌庙合称“摆接堡五大庙”。其墓祭祀范围广及摆接堡的土城、板桥、中和三区,但土城区顶埔里的泉州安溪人、永和区溪洲地区与板桥区江子翠的泉州同安人,就因为属于不同族群,故未参与祭典事务,有台谚云:“同安人祖,漳州人重普”。贯通土城的中央路分成四段,一到三段多为漳州人后裔,四段则是信仰清水祖师的安溪人后裔居多。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的大墓公忌辰祭祀法会,过去逃至宜兰礁溪乡九位游姓先民后代会出席。农历七月十三过去会献普抢孤。《台湾日日新报》1926年8月24日对土城庄埤塘(今埤塘里一带)报导,以“土城庄埤塘义冢”称呼此墓,标题则写〈抢孤蛮俗〉。据传以前普渡时,会打开大墓公龛的墓顶,但有日本人讲会使灵气散失,此后大墓公从此就没再打开墓顶。 1934年铃木清一郎在所写的《 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提及北台湾抢孤出名,有三地方,为板桥接云寺、土城、宜兰头城。日治末期官方将抢孤风俗更改为中元节献普,沿革至今改以超渡法会、放水灯祭祀水底冤魂。中元祭祀时,里长们会以掷杯选定值年炉主、主会、主坛、主醮、主普这四大柱首。因地方繁荣、人口激增,参加普渡信徒众多,普度地点1979年改由三县市轮值办理:板桥区时在华江码头放水灯;中和区时于秀朗桥下放水灯;土城区时至城林大桥放水灯。

2003年5月12日,用途为拜祭活动的醮坛落成,板桥市长林鸿池、中和市长吕芳烟、土城市长卢嘉辰、中国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县党部主委黄昭元等人参加。

部分出身土城的企业家也都是大墓公的忠实信徒,包括曾代工苹果手机触控面板的宸鸿老板江朝瑞、皇翔建设老板廖年吉。

2012年,新北市政府民俗及有关文物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此庙的中元祭典以“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之名登录为新北市文化资产的民俗及有关文物。

坟墓

土城过去与中和、板桥都属于摆接堡,为林爽文事件的战场之一。因战乱尸横遍野,连沟圳都有土虱躲在头颅内,遂流传下俗谚:“土虱都藏在沟渠中死人之头颅内。”、“土虱好吃,死人骨头没那么多。”

相传当时林爽文事件平定后,清廷谕令当地尸体不得安葬。数年后才由地方士绅上奏朝廷,指多有无辜民众与支持清军的士兵也在其中,清廷才谕令准予收尸。乡民始将骸骨择地集中合葬,清廷并赐词“恩奉献札谕埋葬、难民万善同归墓”,颁“义冢”之名。

多数的文献以及土城地方的耆老,大多认为大众墓所葬的是林爽文事件中被天地会杀害、或被官兵误认为会党而遭杀害的难民,如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厅志》、庙方的《祭祀公业埤塘大墓公沿革》,以及台湾战时期后的《台北县志》、林衡道郭喜雄的《台湾古迹集‧第一辑》等。

《土城祀义冢·摆接庆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与2012年中元祭典》的作者谢宗荣,在参考闽浙总督常青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的奏折与《淡水厅志》卷十四〈祥异考〉记载天地会与清军、支援清军的民军在摆接地区有过激烈战斗、天地会于柑林埤(今土城学府路一带)溺死殆尽,结论此墓死难者应多为林爽文事件之抗清人士。

后来,台北盆地的漳州移民常与泉州人发生漳泉械斗,其遗骨也被收至义冢之中,终成为大墓公信仰的主要部分之一。如咸丰三年(1853年),大墓公一带因水源问题的漳泉械斗,一些人将亲友尸首就地埋葬在大墓公,改至宜兰落地生根。

2013年报导时,《台湾壹周刊[1] 》调查大墓公拥有一百多座清治至日治时的古墓。最早的大众墓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孟夏(阴历五月),与林爽文事件平定时间相去仅一年多。也有嘉庆十年(1805年)更立,款识为“清嘉庆拾年三月清明日再立”、“难民万善遗体”的墓碑。

另一说此地大墓公的建立由来,是乾隆时代在摆接堡就发生泉漳械斗。在李添春1956年所编《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56年)记载:“台北县土城乡埤头大墓公-此是乾隆年间,泉漳分类械斗时,奉祀漳人战死者之灵骨。”之后1992年,瞿海源所编的《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宗教篇〉亦延续此说。但摆接地区在乾隆年间并无漳泉械斗的史料记载。

参考文献

  1. 台湾壹周刊,nextm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