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政党 | |
---|---|
政党( political party ),指由一定阶级领导的,并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纲展示愿景。 社会承认其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其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1]
政党定义
政党的公共政策导向,是价值观所在。政党与统治阶层关系决定政党数量,统治阶层在政党内部生成。若该经济体社会只有一个政党,则不存在执政和在野说法。民主化办法差额提名。统治阶层重新分组政党可形成两党或多党。[2]
英语中的"政党"(Par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意为划分或分割,最先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为社会的一部分。17世纪后,part演化成party,意为某种政治组织,常常与派系(fraction)混用。直到博林布鲁克子爵(Bolingbroke)明确区分了政党和派系的不同,埃德蒙·柏克则第一次给政党明确下了定义:
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中文中的"政党"一词始于宋朝。《论语》曰:"君子群而不党";以党为不良之名词,故世多以党为戒,后汉始有党禁。宋以前之党,所争者官位,所报者私怨,亦无政策可言,皆非政党。宋仁宗时,始有朋党之议;欧阳修著《朋党论》,谓惟君子有朋;盖已明于君子执政,必多集同志以行其政策,不必以朋党为讳矣。中国之有政党政治,殆自宋神宗时之新旧两党始。其后两党反复互争政权;新旧两党各有政见,皆主于救国,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张各异,遂致各走极端。纵其末流,不免于倾轧报复,不可纯以政争目之;而其党派分立之始,则固纯洁为国,初无私憾及利禄之见杂其间。此则士大夫与士大夫分党派以争政权,实则中国历史上仅有之事也。
产生背景
对于现代政党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伴随议会与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是在新旧制度交替和民族战争中,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争议,从而产生了多样性的政党。发展论认为,社会现代化导致社会各方面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出现了政党。危机论认为,形成国家时会发生新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危机,政党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列宁和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现代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
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将政党产生的方式归纳为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是议会内部的议员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外生党是统治集团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议会中取得自己的席位而产生的。
塞缪尔·亨廷顿对政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
1、宗派阶段:通常为政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少数政治精英以其野心在短暂联合下展开权力斗争,在议会内部形成不同派别。如果没有议会,主宰局势的政党往往会变成革命密谋集团。
2、两极化阶段:议会中的派系与社会势力联合组成政党,形成两极化格局。如果革命性政党要改变现行制度,那么国家中政治力量很可能会分化成革命派和反革命派。
3、扩展阶段:政治领袖通过各种办法得到群众的拥护,以实现自己控制政权的目标。在革命模式或民族主义模式中,革命性的政党尽力号召群众,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来推翻现有体制或驱逐帝国主义,实现自己的目标。
4、制度化阶段:在议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政党常常会形成两党制,如果有外力介入则会形成多党制,而革命性的政党则会建立起一党制或一党为主的政党制度。
马克思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王浦句力:《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李文良)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在没有政党竞争的国家里,通常是一党专政。另外也存在着没有政党、一切政党非法的国家,如中东的家族统治政权,包括沙特阿拉伯等国。政教合一的国家,其教派可视为政党。
一个国家存在的政党数目,可根据政党体系(party system)(亦称政党制)分成两类,包括一党专政(非竞争性政党体系)与竞争性政党体系。后者再细分为优势一党制,两党制,两党半制,与多党制(可再分为温和(moderate)多党制与粉碎(fragmented)多党制)。
历史沿革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中,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形成了两党制;以法国为代表,形成了多党制。在20世纪,以苏联共产党和德国纳粹党为代表,又产生了组织严密的专政政党。
早期资本主义政党
主词条:保守党、自由民主党、工党、美国民主党、美国共和党、法国社会党、人民运动联盟
早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多是因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分歧而由政府内部的政治派别组合形成的。最初的政党主要是掌握政权和监督政府,与普通大众并无紧密关系。他们的活动也局限于议会和政府内部。直到现代选举制度确立以及普选权的扩大,才出现了大众性的政党。
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1640年英国议会就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而形成了宫廷党(保皇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1679年,在关于王位继承权的争论中,支持宫廷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托利党"(Tory,意为歹徒,爱尔兰骂人的话);支持民权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辉格党"(Whig,意为强盗,苏格兰骂人的话)。1688年光荣革命后,两党支持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33年,托利党正式定名为英国保守党,辉格党定名为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惯例。直到1922年后英国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而自由党于1988年与原工党分裂的势力合并为英国自由民主党,实力有所增加,与工党和保守党并列为英国三大政党,2010年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
美国的政治派别则是在围绕1787年宪法问题而出现的。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形成了主张建立联邦政府的联邦党和主张在宪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权利的民主共和党,被联邦党人称为"反联邦党人"。1828年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又分成了民主党和辉格党两派,南北战争后,美国才出现美国民主党和美国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法国的现代政党则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斐扬党人主张实行君主制;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雅各宾党则主张废除君主制。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法国政坛又出现了保皇派、温和共和党派和激进共和党派。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国会中基本分为保皇党、共和党和社会党,这种左中右的格局一直延续,两大主要政党分别是中间偏左的法国社会党和中间偏右戴高乐派人民运动联盟。
后期资本主义政党
主词条:德国社会民主党、纳粹党、意大利共产党、日本自由党、日本自民党
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同于英美法国家的政党,这些国家的政党都是将政党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德国在普鲁士时期,于1861年出现了主张德国统一的进步党(1884年改称自由思想党),1865年德国南部出现了主张民主的人民党。1869年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76年在原保守党基础上组建了全国性的政党德意志保守党。1918年魏玛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和比例代表制,议会内的政党多达30多个,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宣布除纳粹党外其他一切政党非法。1945年二战结束后,较有活力的政党有五个,分别为德国左翼党,中间偏左联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绿党,以及中间偏右联盟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
意大利最早的现代政党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党,之后在1897年出现了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1914年被开除出社会党的墨索里尼创建了"自主革命行动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国性的"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并于1921年改名国家法西斯党,1926年上台后取缔了其他政党。二战后,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天民党)成为多党格局下的最大党,而意大利共产党(意共)则是最大反对党,这个格局一直持续至1994年。1994年由于天民党和社会党等长期的执政联盟相继被揭发连串与黑手党的贪腐丑闻而瓦解,现成为两大政治联盟,分别为由原意共改组的中间偏左联盟民主党 (意大利)和中间偏右联盟自由人民党 (意大利)。
日本的现代政党出现于明治维新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党爱国社。1875年,爱国社与其他政党联合成立了全国性政党,名称未变。1880年,爱国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国会开设期同盟,取代了原来了爱国社,次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自由党,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宪改进党。二战之后,日本形成了多党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现了"右派政党大联合"和"左派政党大联合"的局面(即"55年体制"),此后右派的自民党长期维持一党独大,政党斗争主要表现为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
主词条: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法国社会党、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
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开始出现。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诞生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团体伦敦工人协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1850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产生分裂,于1852年11月宣布解散。此后,马克思在1864年又创立了第一国际,直到1872年海牙会议后停止活动,并在1876年解散。 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847年于布鲁塞尔创建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但是一年后就被迫停止活动。1866年,德国创立了萨克森人民党,并在1869年与德意志工人协会等组织中的民主派合并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又与德国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民主主义。
法国在1879年成立了法国工人党,1882年党内分裂为马克思主义派和可能派,后者另外组建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协会。1901年法国工人党与革命社会党联合为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这几个组织合并为法国社会党。自此之后,欧美各国都出现了工党和共产党,但是都没有成为本国之中主导性的政党。而在一些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以民族振兴为目的的改良型政党,而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并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暴力革命之路。并在取得政权后实行一党专政的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
主词条: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朝鲜劳动党、越南共产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内部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其后产生了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夺得政权,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全苏联共产党(联共 布),1952年再次改名为苏联共产党(苏共)。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 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解散,有的转变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有的重建后成为多党政治下的一党;中国、越南和古巴等的共产党则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政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政党,但是多属于寡头性质的政党,真正群众性政党是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政党一般都是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有的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并实行一党制,例如埃及、新加坡、莫桑比克、安哥拉等;有的则在独立后政党改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党,例如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有的经历过军政府后才出现政党,例如扎伊尔、索马里、泰国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还实践了全民党理念。
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呈现多元化趋势,两党制、主从政党制、多党制都有实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领袖魅力对政党影响很大,政党与军队关系复杂等,政党制度不是非常稳定。 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默许存在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在投票中舞弊或利用行政、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权。
竞争体制
主词条:非竞争性政党体系、竞争性政党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竞争性政党体制,但实行较为成熟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响的国家,如印度。美国的主要政党有民主党和共和党,英国的主要政党有工党、保守党和自由党。法国主要政党有共和联盟,戴高乐联盟,法国社会党,法国共产党。
多党政府
在一党制国家,只有一个政党允许获得实权。虽然有时候有其他的少数党派,但是他们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党的领导。
有些国家受选举制度影响,政治只由少数政党轮流垄断,例如多数两党制国家,美国,英国和印度等。这些国家只有两个主要政党能取得组成政府的权力,在没有改变制度的情况下,使其他小党难以赢得选举。
政党取向
政党通常被认为是处在一个政治光谱中。典型的类型包括处于激进位置的左翼政党和处于保守的右翼政党。其他的分划尺度包括根据政党对作为反对独裁主义和集权主义的议会民主的接受程度、经济政策等。左派通常倾向于社会民主、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共同特征是主张国家管制市场实行某种计划的必要。而右派政党则倾向于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强调市场机制的调控功能,并且重视宗教与家庭等传统价值。
政党分类
阶级基础分类
主要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此外还有地主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一个阶级往往不只组成一个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因属于不同阶层、产业(如工业、农业、金融业、商业)和财团,往往分别组成两个以上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因观点和利益不同也不止组成一个政党。有的政党属于阶级联盟的性质。
意识形态分类
各个政党都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制定自己的政纲,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按意识形态分类主要有资本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政党4类。
①资本主义政党,即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固守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政党。其中大体上又可分为3类: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
②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指欧洲、美洲、大洋洲各国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或工党。这些政党大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时期建立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良。
③共产主义政党,是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信奉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继承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传统,一般都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从旧的社会民主党中分立出来或者新建的。
④民族主义政党,是以争取或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为主旨的政党,大多以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为主体。这类政党早在19世纪时就已在一些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中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部分亚、非、拉新独立或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都建立了各种民族主义政党。其中有的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主张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而对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
按意识形态划分,除了以上四大类政党外,还有君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主义等类政党。有的政党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与天主教或基督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资本主义政党类型;与伊斯兰教和佛教相联系的政党一般属于民族主义政党类型。
政治地位分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通常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或反对党)两类。此外还有合法党、非法党和地下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已有经验是共产主义政党长期、稳定地居于执政党的地位,有的国家还有民主党派参与合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在中国不存在在野党或反对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下的8个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
活动范围分类
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地方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地方活动的政党。民族党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某一个民族范围内活动的政党。国家党是指在全国范围活动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一般是全国性的大政党。
政党组织分类
可分为大党、小党,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大、小党在党员数量上并无严格的、绝对的界限。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党通常是指有可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并组织政府的政党;小党是指不论在朝或在野,在议会中都不占重要地位的党。严密型政党是指组织严密的政党,有党纲、党章,有从基层到中央的组织系统,党组织定期召开各种会议,研究、布置并检查工作,党员入党和退党均须履行手续、要定期交纳党费并过组织生活、违背党纪要受处分等。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是严密型政党。松散型政党是指组织松散的政党,没有严格的党章和明确的党纲,只有几年一度参加竞选的纲领或关于政策的声明,党员入党和退党均不履行具体手续,不过组织生活,只是在总统或议员选举投票时表明自己属于何党。资产阶级政党多属于这一类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也是松散型政党,不过它有党纲和党章,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定期召开党的各种会议。
其他分类
政党分类除了可以依照政治意识型态区分,如左翼或右翼,自由或保守之外,另外也可以依照以下方法归类:
第一,依照基层组织类型归类。政党的基层组织因为政党所处的社会,或者政党的目标而会有所不同。法国学者杜瓦杰将政党基层组织分为三大类:细胞(cell)、俱乐部(cacus)、支党部(branch)。
"细胞"以又称小组、苏维埃。以"细胞"为基层组织的政党通常不以赢得议会选举选举为目的,而是志在推翻现状政治秩序。执政后通常垄断政权,组织深入整个市民社会的所有领域,贯彻政党意志,对社会实行彻底统治。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例如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朝鲜劳动党、阿尔巴尼亚工人党、1990年代以前的中国国民党等。
以"俱乐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以赢得各级议会、地方政府行政首脑职位之选举为目的,组织最为松散,平常没有规律的组织生活,干部以志愿工作者为主,从事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例如美国民主党、共和党。
以"支党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其情况介于上面两类之间。党基层组织有较为规律与严谨的政治架构,干部为常业专职人员,负责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但支党部并不全面渗透到市民社会。例如日本自民党,日本共产党,欧洲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各政党等。
第二,依照政党纪律与政纲严谨程度归类。政党组织纪律因为政党属性与目标而有所不同。除了一党专政国家外,实行竞争性政党体系的国家,其政党一般分为"刚性政党"与"柔性政党"。
刚性政党政纲与党章规定严谨,长期具有一贯性。党纪较为严格,党员实行登记制度,有时进行考察筛选,较难随意参加。其中央与基层组织架构较为清晰,具有明确定义的日常业务,行政领导职权明确。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党,特别是倾向工人阶级的政党多属于此类。
柔性政党政纲与党章内容较为模糊,随著选举情势保持较大弹性,因选情与领导人政见而常有变异。党纪松散,甚至没有党员登记制度,政党机构不清楚其党员人数与身份,出入自由不需考察。柔性政党中央与基层组织具有很大随意性,大多只在选举期间活动,平时仅是俱乐部与谈话会性质,中央领导只是候选人的竞选总干事,没有实质的政党领导权。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与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政党属之。
影响因素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各国的政党制度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一般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在当前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流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举足轻重而又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它们通过控制议会的多数席位或争取总统选举的胜利,用轮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组织政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和美国的两党制。
英国是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美国是总统制国家,两党制主要表现为总统选举上,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
多党制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需要靠选举时的偶然胜利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以组织政府。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之一。不少人认为,法国由于实行多党制,在议会中不能形成一个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内阁只能联合组成,政策很难统一,因而政局也不稳定。
除两党制和多党制外,还有一党制,一度盛行于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猖獗时期,现在主要为一部分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所采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不论其形式如何,都是与传统政党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相同的新的政党制度。
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如前苏联,越南,只有一个政党即共产党存在;如朝鲜,除劳动党执政外,还有其他党派(社会民主党,天道教青友党等)。另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如中国所实行的政党制度。形成不同政党制度的原因,首先取决于一国内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对比,以及各种政治力量集结或分化组成政党的状况;其次,不同的选举制度也对不同的政党制度起了促成和巩固的作用。
政党功能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我国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有中国共产党和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参政党派(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体制。
其民主党派并非参与地方干部与人大代表竞选的政党。 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华民国依据其1947年宪法实行五权宪法下的竞争性多党制。由于国共内战,蒋介石要求国民大会颁布临时条款冻结宪法,使其长期成为名义上的竞争性多党制,而事实上近于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在国民党之外存在着中国青年党与中国民主社会党,但没有竞选席次的能力,国民政府此后也不批准任何新政党成立。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