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出多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政出多門漢語成語,拼音是zhèng chū duō mén,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權力分散。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1]
成語故事
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魯國的季氏和孟氏,控制着魯國的大權,所有的政令都是在他們那裡制定的。他們一起商量說:"晉國的政令出自幾個掌權的卿大夫手中,不能統一。晉國國君沒有實權。因此魯國絕不能跟隨晉國。我們寧可侍奉齊國和楚國,哪怕亡國,也不跟從晉國了。" 又據《左傳·襄公三十年》載,鄭國的子產到陳國去締結盟約。回國後對鄭國大夫們說:"陳國不久將要滅亡,不可以和它保持友好關係了。陳國正在聚集糧草,修整城池,準備戰爭。憑着戰備充足而不撫恤民眾的疾苦。國君軟弱無力,太子身份卑微而國君的其他兒子卻富有而有權勢。大夫們傲慢放縱,政令出自多個卿大夫的門下。以這種狀態在諸侯大國之間謀生存,能不亡國嗎?陳國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後來,人們便用"政出多門"形容權力分散、領導軟弱無力的狀況。
成語注釋
政:政令;門:部門。
成語出處
《左傳·成公十六年》:「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范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
成語用法
作謂語、分句;指政局混亂。
示例 《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時政出多門,濫官充溢,人以為三無坐處,謂宰相、御史及員外官也。」 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多,政出多門,轉相疑忌,請損之。★《元史·何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