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散骑常侍

增加 6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北齐张景仁除通直散骑常侍,及奏,御笔点除「通直」字,遂为正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初,晋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及大兴中,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按;历代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通直散骑侍郎或单为通直郎;其非员外及通直者,或谓之政员散骑侍郎,或单谓之政员郎。大[[唐贞观二年]],制诸散骑常侍皆为散官,从三品,后悉省之。贞观十七年,复置为职事官,始以刘洎为之。其后定制,置四员,属门下,掌侍从规谏。显庆二年,迁二员,隶中书,遂分为左右。左属门下,右属中书。左散骑与侍中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改左右散骑常侍为左右侍极,咸亨元年复旧<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6l/116627l.html 从”散骑常侍。自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至“咸亨元年复旧”],国学大师 </ref>。 
[[《唐六典》]] <ref>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022068/ 《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图,此书本应按《周官》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个部分,故书名《唐六典》。因唐代官制与周官大不相同,《唐六典》实际上还是按照唐代国家机关体系进行编纂。此书分三十卷。陈仲夫,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多年从事隋唐及古代文献研究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整理唐代重要典籍《唐六典》,稿件在十年浩劫中丢失。“文革”结束后,部分稿件复得,陈先生又重新整理,前后二十余年,终于整理出版。],豆瓣读书</ref>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其散骑傍乘舆,专献可替否;中常侍得出入禁中,常侍左右。汉因之,并用士人,无常员,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等。冠武冠,皆银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貂蝉。后汉省散骑,而中常侍改用宦者。魏黄初复置散骑,典中常侍合为一,直曰散骑常侍,复用士人。晋置四人,典章表、韶命、优文、策文等,虽隶门下,别为一省,潘岳云"寓直散骑之省"是也。又,领六散骑则有员外散骑常侍,无常员,魏末,散骑常侍有在员外者,因名焉。又有通直散骑常侍四人,晋太始十年,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因名焉。又有散骑侍郎四人,魏与散骑常侍同置。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其平章尚书奏事,江左乃罢之。又有员外散骑侍郎,无常员,晋武所置。又有通直散骑侍郎四人。东晋并中书入散骑省,故庚亮《让中书笺》曰:“方今并省,不宜多官。往以中书事并附散骑,此事宜也。方今喉舌之要则任在门下,章表诏命则取之散骑,殊无事复立中书也。”晋代此官选望甚重,时与黄门侍郎谓之黄散。《晋令》云:“散骑常侍品第三,冠右貂、金蝉,绛朝服,佩水苍玉<ref>[11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15071.aspx 冠右貂、金蝉,绛朝服,佩水苍玉 《晋制》曰:中书令: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乘轺车。] ,古诗文网 职官部·卷十八</ref> 。”宋置散骑常侍四人,亦以加官,久次者为祭酒,领六散骑焉;又置集书省领之。齐因省祭酒之号。梁因之,而加秩中二千石,后班第十二;高功一人为祭酒,与散骑侍郎一人对掌禁令。自宋以来用人杂,故其官渐替。宋大明虽革选比侍中,而人终不见重。天监六年,诏曰:“散骑常侍、员外敌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为清望,宜革选,参旧例。”自是,散骑视侍中,通直视中丞,员外视黄门侍郎。陈氏因之。后魏集书省置散骑常侍,第二品;太和末,从三品,亦领六散骑。北齐置六人,余同魏氏。后周散骑常侍为加官。隋文帝门下省置散骑常侍四人,从第三品,掌陪从朝直;亦置六散骑。开皇六年,省员外散骑常侍,炀帝三年,又省散骑常侍、散骑侍郎。武德初,散骑常侍加官。贞观初,置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改为左侍极,咸亨元年复旧。
==參考來源==
713,994
次編輯